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一次夫妻吧!”次日,她抛下3岁女儿,头也不回的离开,42年后,女儿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舔屏] 1978年冬天的东北,零下二十几度,李亚茹在煤油灯下反复看那封上海来信,信上说父母托人在徐汇区一所小学找到教师编制,但档案必须填未婚,她今年28岁,在这个村子已经待了整整十年。 当年她从上海虹口区的石库门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火车到黑龙江,分配到村小学教书后,每月工资18块钱,比城里少一半,冬天最难熬,宿舍的炉子半夜就灭了,早上起来被子上都是霜。 刘宝华是隔壁班的代课老师,会在她生炉子前把煤块劈好码在门口,他话不多,只是每次下雪后会把通往教室的路先扫一遍,1970年春天他们登记结婚,没办酒席,只是在供销社买了两斤白糖分给同事。 女儿晓燕出生那年,李亚茹的母亲来看过一次,老太太在土炕上坐了三天,走的时候眼睛红肿,反复说“争取早点回来”,这话李亚茹记了八年,直到这封信到来。 信里还提到她弟弟要结婚,父亲退休工资只有42块,家里需要她回去帮衬,这些理由李亚茹对刘宝华只说了一半,另一半她自己也说不清,也许是想念石库门里的桂花香,也许是受够了冬天上茅房手指冻僵的日子。 离开前那晚,晓燕睡得很沉,李亚茹给她重新缝了一条棉裤,把裤腿改长了三寸,刘宝华在厨房包了一麻袋玉米面饼子,还灌了两瓶猪油,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反复检查帆布包的带子结不结实。 第二天早上五点,生产队的拖拉机送她去镇上赶火车,晓燕在炕上睡着,李亚茹没叫醒她,只是摸了摸孩子的脸,刘宝华把她送到村口,从兜里掏出35块钱,说是这两年攒的。 火车上,她遇到三个同样返城的知青,大家都不太说话,各自看着窗外发呆,有个女孩突然哭了,说留下的孩子才一岁半,李亚茹没哭,她只是一直攥着那35块钱,手心全是汗。 回到上海后,她住进父母的亭子间,房间只有八平米,但有自来水和电灯,她花了一个月才习惯冲马桶和用煤气灶,学校的工作很顺利,她教三年级语文,每月工资46块。 同事给她介绍了现在的丈夫,在附近中学教数学,对方是上海本地人,父母有两间公房,他们认识三个月就结婚了,第二年生了儿子,她没告诉任何人自己在东北还有丈夫和女儿。 头几年她每个月都寄钱回去,五块、十块,用学校的名义写成“困难补助”,晓燕的信越来越少,从开始的每周一封变成一个月一封,后来就只有过年时一张明信片。 1995年,刘宝华托人带信说晓燕结婚了,对方是镇上供销社的售货员,李亚茹当时正在辅导儿子考高中,她把信看完就锁进了抽屉,那年她45岁,已经是学校的教导主任。 2010年春节前,她收到一封加急电报:刘宝华病危,她没敢回去,只是汇了两千块钱过去,半个月后又来一封电报,人已经走了,她请了三天假,说是老家亲戚过世。 这些年她一直关注东北的消息,知道那里煤矿关了很多,年轻人都去南方打工,她想象晓燕的生活,是不是也像自己当年那样盼着离开,但女儿始终留在那里,后来在村口开了间小卖部。 后来疫情刚过,李亚茹终于决定回去一趟,她已经退休三年,儿子在国企上班,丈夫也退了,她买了往返机票,订了县城的宾馆,没有提前告诉任何人。 村里变化很大,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都翻建成砖房,她找了半天才认出那棵老槐树,树干比记忆中粗了一圈,小卖部就在树旁边,门口堆着成箱的方便面和饮料。 晓燕看到她时愣了几秒,然后平静地说“进来坐”,母女俩对坐了很久,李亚茹准备的话全忘了,晓燕倒了茶,说父亲走前留了话,让她别怪你,那时候谁都不容易。 李亚茹接过茶杯时手在抖,晓燕已经50岁,脸上的皱纹和她差不多深,她们聊起了物价和天气,聊儿子孙子的学习,就是不提那些年的事,临走时晓燕塞给她一包黑木耳,说是自家采的。 以后的李亚茹每年会来两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她给晓燕的孙女买上海的书包和文具,晓燕会把村里的土特产寄过去,她们都不提当年,就像那件事从未发生过。 只是有时候,李亚茹会想起1978年那个早晨,刘宝华站在村口的背影,那个背影在白雾里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冻僵的黑土地上,这些年她见过无数个早晨,却再也没见过那样的背影。 网友热评: “那个年代返城要掉脑袋的粮票户口,换现在谁敢说她错?” “女儿能理解妈妈,看得我眼泪打转,这才是亲情的重量” “现在年轻人根本不懂,当年户口就是生存门票啊!” “42年才解开的心结,这得多少个失眠夜才能熬过来” “建议查查当年返城政策,不是他们心狠是真没办法” 如果给你一次穿越机会,你会让1978年的李亚茹做出怎样不同的选择?欢迎评论区留言。 信源:红色文化网
1978年,女知青李亚茹返城前夜,她颤抖地解开衣扣,对丈夫说:“今晚,我们做最后
风景繁华
2025-10-07 11:50: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