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市早苗在成为自民党总裁后继而成为日本首相,那简直再好不过了。因为有位美国政客说过“如果日本不听话,就给日本选出一位神经质的女首相”。 10月4日,当高市早苗在自民党总裁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以185票胜出时,不少人立刻想起了那位美国政客的言论。 这位64岁的右翼政客即将在10月中旬的国会选举中大概率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而她的崛起轨迹,几乎精准对应了美国对东亚盟友的操控逻辑。 对我们而言,这样的结果非但不是威胁,反而让日本政坛的真实生态和战略困境彻底暴露在阳光下。 高市早苗的当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被挑选”的痕迹。自民党在2025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民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度跌至30%以下,急需一个“新鲜面孔”稳住局面。 高市早苗恰好符合所有条件:她打着安倍晋三正统继承者的旗号,能拉拢保守派基本盘;又以“首位女性总裁”的身份制造话题,试图吸引对性别平等有期待的选民。 但这层光鲜外衣下,是自民党派系博弈的妥协,麻生太郎、岸田文雄等“造王者”需要一个听话的代理人,而美国则需要一个能推动“印太战略”的执行者。 高市早苗的立场早已清晰地指向美国的战略需求。作为“思考日本前途和历史教育的议员之会”成员,她不仅反对在初中教科书里加入“慰安妇”相关内容,还通过AI智能体宣称“日本侵略中国是为了自保”。 这种刻意歪曲历史的态度,本质上是在为日本强化军事力量铺路。她多次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即便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明确提醒此举会影响外交,她仍在记者会上表示“这不应成为外交问题”。 这种强硬姿态,正是美国希望看到的一个敢于在东亚制造紧张、牵制地区大国的日本。 美国一直施压日本增加驻日美军费用分摊,2022至2026财年日本已承担约74亿美元,美方还在要求提高比例。 高市早苗在竞选期间就明确表态“将强化日美安保合作”,甚至暗示会考虑美国提出的“共享军事基地情报”要求。 这种配合度,与此前日本政府在军费问题上的犹豫形成鲜明对比。 有分析指出,美国对自民党内部的游说,很可能为高市早苗的胜出加了关键砝码,毕竟一个“听话”的首相,能省去美国不少战略沟通成本。 高市早苗的“女性首相”标签,更像是一层迷惑性的伪装。 她打破了日本首相职位的性别壁垒,看似是女性权益的进步,但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她公开反对“夫妇别姓”制度,强调女性的传统家庭角色,完全无视日本国会女性议员比例仅25.5%、在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排名102位的现实。 这种矛盾性恰恰说明,她的性别身份只是政治工具,自民党从未真正想推动性别平等,只是借“女首相”的噱头掩盖保守本质。 这一点与冯德莱恩的情况截然不同,后者虽被诟病为美国代理人,但至少在性别议题上持进步立场,而高市早苗则是用女性身份为右翼保守主义站台。 高市早苗的上台之所以“再好不过”,核心在于她的政策充满无法调和的矛盾,必然会让日本陷入内外困境。 在经济上,她提出“积极财政”应对高物价,但日本政府债务率已超过260%,根本没有太多刺激空间。 更关键的是,她主张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去中国化”,可2024年中日贸易额仍高达3500亿美元,日本的汽车、电子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超过40%。 这种脱离经济现实的政治口号,最终只会让日本企业付出惨重代价。 在外交上,高市早苗的强硬路线难以持续。她想强化与美国、韩国的军事合作,却因历史问题与韩国积怨已久;想拉拢东南亚国家,又拿不出比中国更实在的经济合作方案。 即便她真的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化与邻国的矛盾,美国也只会隔岸观火,绝不会为日本的冲动买单。 这种“被当枪使却得不到支援”的处境,会让更多日本民众看清美国的真实用心。 现任首相石破茂在卸任时说“需要团结而非分裂”,这句话更像是对高市早苗的隐性警告。 高市早苗的党内支持率本就不高,仅以微弱优势击败小泉进次郎,她的右翼政策很难得到在野党甚至自民党内部温和派的认同。 未来在国会推进防卫预算增加、修宪等议题时,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 这种党内分裂的局面,会让日本的政策连贯性大打折扣,反而降低了其战略威慑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高市早苗的崛起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产物,但也是美国战略操控的结果。 那位美国政客的言论虽刺耳,却道破了本质:在美式霸权体系里,盟友从来都是可操控的棋子。 高市早苗越是迎合美国,就越会暴露日本“主权不完整”的现实;她的政策越是激进,就越会加速日本与周边国家的疏离。 我们无需对高市早苗的上台过度紧张,反而可以借此更清晰地观察东亚局势的走向。 她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对日本战略自主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美国盟友体系可靠性的一次测试。
如果高市早苗在成为自民党总裁后继而成为日本首相,那简直再好不过了。因为有位美国政
波览历史
2025-10-07 13:49: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