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压压的敌机,足有六七十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的东北初冬,浪头机场的风刮得刺骨,一个年轻人站在米格喷气式飞机旁边,脸冻得发红,但脚步却很稳,他叫刘玉堤,今年28岁,要说他飞行资历,其实才刚上喷气式飞机没多久,和那些美军老飞行员比起来,经验完全不够看,可他一点都不胆怯,每次准备升空,他都要把飞机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手指在冷冰冰的金属上摸过,哪怕再累也不会糊弄。 他的成长之路其实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有点苦,老家在河北,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十五岁那年,他自己扛着半个窝头,跟着八路军走进了队伍,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个孩子,但日子很快就让他长大,抗日战争时期,他做过侦察兵,常常冒着危险藏在玉米地里通宵不敢动,情报藏在鞋底子里穿过封锁线,这些经历,给了他敏锐的直觉和胆量。 打完仗,他去了东北学飞行,东北冬天冷得很,学校条件又简陋,大家只能围着一个破铁桶烤火,汽油味混着冷风,练飞的时候,飞机都是旧的,仪表还缺几根指针,方向得自己凭太阳、凭地形估算,那些年练出来的,都是硬本事,教官说他操纵飞机像拼刺刀,手上没半点虚的。 新中国成立后,空军刚组建,人员紧张,刘玉堤一边飞,一边带年轻人,朝鲜战争爆发时,他跟着大部队进入朝鲜战场,那时的他,已经是飞行大队长,身边全是二十来岁的年轻飞行员,要说战场经验,大家都是“新手”,只能靠平时训练和战场上的摸爬滚打。 第一次升空,他就吃了亏,那天云特别厚,什么也看不清,他一圈圈地找敌人,却始终没找到,最后只能空着手回到机场,别人问起来,他一句解释都没有,自己坐在跑道边上,指头在泥地上画航线,一边回想哪里做得不对,一边嘟囔着下次该怎么飞,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到天黑才起来,这种一根筋、不服输的劲头,后来成了他的标志。 没过多久,他就迎来了转机,1951年11月10日,敌机再次出现,他这回不再犹豫,抓住机会追着敌人连打两架,把敌机打得冒烟下坠,落地以后,战友们都忍不住在耳机里喊:“老刘,真行!”可他还是那副样子,回到地面第一时间检查飞机弹孔,有没有问题,胜利没有让他松懈。 真正让刘玉堤声名大噪的,是11月23日那一战,那天美军大规模出动,上百架飞机轰炸清川江一带,刘玉堤带着僚机从高空俯冲下去,敌机发现有动静就四散躲避,他和僚机一路追到海边,对他来说,海上飞行完全没经验,底下就是一大片水,根本找不到参照,可他还是硬着头皮追出去几公里,敌机一急,低空俯冲贴着海面飞,他一看,索性也把机头压低,等对方拉起来的瞬间开火,两架敌机直接掉进了海里。 等他和僚机回头时又遇到几架敌机在铁路附近活动,他又加速追了上去,敌机想甩脱他,钻进山沟里,他就贴着山沟追,等到敌机不得不拉起来时,他一炮把敌机轰进山沟,更让人心惊的是,返航途中他看见六七十架敌机还在上空盘旋,他没有选择避让,而是利用地形贴着云层过去,靠近了才突然发起攻击,就在几百米距离开火,又打下一架,就这样,一天之内,他击落四架敌机,这一战结束后,大家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新手”,只要肯学、肯练、敢打,也能成为王牌。 每一场战斗之后,刘玉堤总是自己总结,画战术图、记笔记,把所有细节都写下来,他发现海上追击不能着急,得等敌机拉起来才有机会,他还总结出,打大机群不能硬冲,得从侧后方找薄弱点,接近时先打僚机,原因很简单,打掉僚机,敌人队形立刻乱,主机反而暴露,他还强调近距离射击,150米才开火,就是为了提高命中率。 有一次空战,他为了掩护队友,主动吸引敌机火力,结果自己飞机被击中三次,只能跳伞,降落伞正好落在志愿军医院旁边,医生赶来救他,他醒来第一句话不是问自己伤得重不重,而是问飞机回来了没有,队友安全没事吧,医生说他要是再晚来一步,伤口感染可能要命。 其实刘玉堤能一路成长,从不只是靠运气,他能吃亏、能反思,每次出错就一遍遍复盘,直到把问题想明白,战友们都说他“敢想也敢拼”,而且不藏私,后来,大家把他的战术经验总结出来,发展成“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编队作战方法,这套办法分层协同,互相掩护,让更多飞行员在危险里活了下来,年轻人只要有不懂的地方,他总是耐心讲解,不厌其烦。 抗美援朝结束后,刘玉堤继续在部队工作,一路从飞行员做到空军高级将领,五十多岁了还时常去一线部队,和新飞行员爬上飞机讲要点,。 信息来源:刘玉堤——百度百科
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压压的敌
青霭悟禅机
2025-10-07 22:19: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