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防部被迫承认:我方“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南海,遭遇中国歼-16战机“极具侵略性的”模拟攻击,因“装备存在代际差距”,被迫撤离。 “威尔士亲王” 号的亚太巡游始于 4 月的朴茨茅斯港。出发时国防副大臣亲自站台,强调这是英军展示 “威慑力” 的重要行动。 9 月底,当编队进入南海海域,本想延续高调姿态,警报却突然在舰上响起。数架歼 - 16 战机已抵近防空识别圈,一场贴近实战的应对随即展开。 歼 - 16 的动作精准且连贯。 低空逼近完成对航母的锁定,紧接着快速爬升抢占攻击阵位,随后的 50 度战术转向,是发射空对舰导弹的典型战术动作。 同步启动的电子战压制,让舰上雷达信号时断时续,通讯频道被杂音覆盖,指挥系统陷入短暂混乱。 这种立体应对模式,展现的是成熟的作战体系支撑。 英军引以为傲的 F-35B 舰载机未能发挥作用。因配套的长矛 - 3 导弹适配延迟,加之美方软件升级优先级调整,这些战机仅能挂载空空导弹或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无法对歼 - 16 形成有效反制。 最终,这些被寄予厚望的舰载机始终停留在甲板,未能起飞响应。 “威尔士亲王” 号自身的状况加剧了被动。 服役以来,动力系统故障、甲板裂缝、舰载机坠海等问题不断。 此次南海行动中,装备的稳定性不足进一步凸显,与歼 - 16 的成熟状态形成对比。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双方装备发展与维护体系的直接体现。 对峙结束半个月后,英国国防部才发布声明,用 “遭遇复杂电磁干扰,战术略有调整” 委婉表述当时的处境。 但卫星图显示,航母航线已明显偏离原定计划,转向新加坡方向。抵达港口后发布的 “一切正常” 的推文,未能掩盖撤离的事实,相关话题很快登上英国热搜。 这场应对行动,是南部战区常态化战备警巡的一部分。 9 月以来,南部战区以黄岩岛为核心展开海空联合警巡,统筹歼击机编队、护卫舰集群及无人机侦察体系,构建起覆盖 200 海里的监控网络。 单月完成 47 批次空中拦截、12 次海上驱离任务,形成了成熟的应对机制。 技术系统的支撑让应对更精准。 部署的 “海疆之眼” 智能预警系统,整合卫星遥感、声呐阵列和雷达数据,目标识别效率提升 80%。 10 月 2 日曾成功预判某国海警船意图,引导力量前出威慑。此次应对 “威尔士亲王” 号,这套系统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歼 - 16 行动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中国军队的行动始终恪守防御底线。 在强化管控的同时,南部战区开放 16 条国际航运安全通道,保障超 3000 艘次民船无害通过。 这种管控与保障并重的策略,既维护了主权,也兼顾了区域航运需求,得到东盟国家务实派的理解。 “威尔士亲王” 号的撤离,并非孤立事件。 2021 年 “伊丽莎白女王” 号进入南海时,解放军以伴飞警告应对。四年后的这次应对升级,折射出军队作战体系的全面成熟。 从跟踪监视到电子压制与模拟攻击结合,能力的提升体现在每一个战术动作中。 事件留下的讨论仍在持续。英国国内出现对航母装备状况的质疑,有网友建议将维护资金用于民生领域。 而在南海,常态化警巡仍在继续,歼 - 16 的起降、舰船的巡航,构成了维护主权的日常。这些行动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用实力筑牢和平发展的屏障。 实力的发展最终指向和平。中国军队的每一次应对,都是对主权的捍卫,也是对区域稳定的维护。 中国始终以合作谋发展,用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的安全观,为南海治理提供解决方案。“威尔士亲王” 号的南海经历,不过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注脚,印证着实力守护下的和平更具底气。
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而现在,我们正在让美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