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很少出现强奸案?其实和男人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古代的强奸案确实会很少

蕊蕊聊过去 2025-10-08 01:47:09

为什么古代很少出现强奸案?其实和男人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古代的强奸案确实会很少发生,至于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明代乡野间,一个男人化身女匠,十年间祸害百余闺阁,官府档案却空白一片。这不是巧合,而是旧社会层层枷锁的产物。那些被埋没的哭声,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苦楚? 翻开明朝史册,侵害妇女的案子少得可怜。官府文书里,焦点总在朝堂争斗和边关战事上,底层女人的遭遇往往一笔带过。律法摆在那,《大明律》对这类罪行定下重罚,犯者可能挨绞刑,甚至凌迟。可现实中,基层衙门执行起来总打折扣。地方官吏管辖范围广,案子堆积如山,加上人情世故,收点好处就草草了事。许多潜在线索就这样烟消云散,受害人家属想追也追不动。 这现象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社会结构使然。封建时代,妇女出门少,大户小姐深闺不出,农家媳妇忙里忙外,接触外人机会本就有限。加上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女人的话在公堂上分量轻,报案多半被当耳旁风。史官编书时,又偏爱大格局叙事,民间琐碎事难入正传。即使野史笔记偶尔点到,也多被边缘化。结果呢?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流涌动。 说起这事儿,就绕不开成化年间的一桩旧案。山西石州人桑冲,早年家贫,被卖为养子,长大后无所事事,四处闲逛。成化元年,也就是1465年,他在酒肆闲聊中听说大同府山阴县有个谷才,靠男扮女装混迹十八年,干尽坏事却从没露馅。桑冲心痒难耐,赶去南关居民王长家拜师。谷才教他化妆技巧、裹脚方法,还传授自制药粉的配方。桑冲学了两年,成化三年,即1467年,便开始在山西、河北、山东一带流窜。 他专挑僻静村落下手,扮成流动女匠,背着针线篮子应聘教课。受害女子多达一百八十二人,每次作案后销毁痕迹,换地再犯。官府虽有律条,却懒得深追,案子多半黄了。桑冲逍遥十年,直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夏,他在真定府晋州高宣家落脚。那天黄昏,他自称赵州逃妇,求宿。高宣一家信以为真,让他住进南厢。夜里,高宣女婿赵文举潜入房中,一探之下识破真相,两人扭打,高家惊醒,将桑冲绑了扭送县衙。 审讯时,桑冲招供一切,包括师承谷才和作案细节。官府核实案情,奏报朝廷。明宪宗朱见深震怒,下令凌迟处死。桑冲二十四岁,就这么伏法了。可这案子虽闹大,正史上却没留影,只在《庚巳编》这类小册子中提一笔,后来蒲松龄还借此写了《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可见,即便抓到人,制度漏洞也没堵上,类似祸事照样潜伏。 为什么这类案子少见?先说法律执行。律令虽严,基层不力是老大难。地方官收贿赂,证据不足就结案。山东一富家子祸害农家女,家人报官,县令拿钱说“口供不实”,不了了之。桑冲案中,他每次跑路,衙役懒追,案卷积灰。 再说取证难。那年代没高科技,全靠人证物证。袭击多在偏僻处,没目击者,官府常判“自愿”。河北一女子在井边遇袭,衣衫凌乱,却因无旁证不立案。桑冲专挑闺房,事后不留痕迹,查也查不出。   社会习俗更要命。贞节观重如山,女人丢了名声,不仅自己毁了,家族也跟着抬不起头。受害后,乡邻骂“浪货”,家里逼闭嘴。山西一女子遭桑冲害,家人为保脸面,让她咽下苦水,不敢声张。桑冲就吃准这点,一犯再犯。 报案门槛高,也堵死路子。得交银子,跑衙门盘问,穷人家哪扛得住?程序拖半年一载,衙役敲诈,官老爷刁难。河北一农妇报案,县官嫌证据薄,直接驳回,她灰头土脸回家,村里还指点。女人上堂说话,更没人信。 史书记录少,更是雪上加霜。男人们写书,盯着皇帝打仗、大臣吵架,下流事不配上台面。桑冲案在正史无踪,只野史一笔带过。时间一长,民间再多也没人记,强奸案就真成“稀罕货”了。 这些根子都在旧制度上。男权压顶,司法不公,妇女权益没人管。青楼妓院虽多,却治标不治本,底层疾苦照样发酵。战争时更糟,性暴力成工具,受害者多不计其数。可史书总轻描淡写,掩盖真相。 如今,我国反家暴法落地,妇女热线遍地开花,司法援助零门槛。教育普法进乡村,破除陈规陋习,让每个人在法治轨道上过日子。这不光是进步,更是担当。回顾旧案,正是为更好前行,守护好每家每户的安宁。  

0 阅读:992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