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不顾美阻挠,耗时11年终于回国! 战火纷飞的年代,陆元九,个子不高,但人很沉稳,嘴里念叨着科学救国,行李箱里装不了太多东西,就带着这个念头去了大洋彼岸,麻省理工的校园里,风一吹,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惯性导航。 课本那么厚,走路的时候都在琢磨实验该怎么做,博士帽戴到头上的那一刻,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名字清清楚楚印在论文上,身边有朋友劝他,留下来多好,马路对面的咖啡馆灯火通明。 可他心里想的总是那片土地,家里的信一封封寄过来,说新中国成立了,心里那股劲儿再也压不住,辞职信就放在桌上,为了能买到船票还特意换了份工作,朋友们把他送到码头,整整11年,辗转了好几个国家,终于在1956年,双脚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嘴里就一句话,回家了,脑子里全是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香。 刚回来的那会儿,房子很小,桌子椅子都是东拼西凑的,中科院自动化所什么都缺,惯性导航技术这东西,一开始根本没人懂,他就自己动手翻译资料,探空火箭的仪器舱模型,零件都是他一个个从市场上淘回来的,图纸画到大半夜是常事,他说要回收卫星,别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他就在小黑板上给人家讲,墙上贴满了各种草图,64年他写了本书,书页码得整整齐齐,叫《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当时看的人不多,能看懂的就更少了,后来搞两弹一星,里面的知识全派上了用场。 航天圈里有句老话,说99分不行,必须得100分,陆元九就是这么个人,他会拍着桌子说,东西没做好绝对不能发射,质量要求得一条条抠,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出问题那次,他已经76岁了,二话不说就坐飞机赶去西昌,身边的人都劝他身体要紧,他坚持要去,事故原因查清楚后,他写了厚厚一摞的分析材料。 他带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嘴上总挂着人才培养,他说航天事业的未来,就靠这些年轻人,到了05年,他都85岁了,还在写文章,讲怎么带好年轻人,怎么把严谨的科学态度传下去,那本绿色的笔记本,他翻了不知道多少遍。 101岁高龄,去领七一勋章,现场说话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特别清楚,他说希望后来人把创新当成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说完就转身下台,工作人员扶着他,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年龄是大了,可那股精气神,全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头,现在网上还能看到好多人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一辈子就认认真真干好一件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不顾美阻挠,耗时11年终于回国! 战火纷飞的年代
林中欣
2025-10-08 07:44:5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