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海水稻不好吃,废话,那玩意儿压根就不是给你当饭吃的,它就不是跟五常大米抢饭碗的,它的战场,在那些白花花的、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里。 2002年,山东某地的盐碱地总是泛着一层白霜。 在一旁的田埂边是几位老农,他们握着新收的海水稻,搓着颗粒分明的红米粒叹气。 “这米煮出来糙得很,哪有五常大米香?” 可就在他们身后,上百亩海水稻田正在收割。 这一年,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专家们还喊出“未来种到1亿亩”的目标。 那么,这些被骂“难吃”的海水稻,为啥偏要往盐碱地里扎? 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人给未来饭碗上的“双保险”。 很多人一听“海水稻”,第一反应是“这米在海里种?“ 其实它的大名叫“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地活下来才是本事。 不管是海边滩涂,还是内陆白花花、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它都能扎根。 跟普通水稻比,它的植株能窜到一人多高,根系像网一样扎进土里,结出的米粒带着自然的红。 这是盐碱地里的微量元素给“染”的色。 可这红米粒吃起来确实不讨喜。 盐碱地的土质偏硬,海水稻的米质也不好。 煮前得泡四五个小时,不然煮出来粒粒分明,没黏性。 咬一口,糙得硌牙,香气也淡。 吃过的人常摇头:“不如普通大米顺口。” 既然不好吃,为啥还要费劲推广? 答案藏在一组数据里。 我国耕地只有19亿亩,却要养活14亿人。 而全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大多荒着。 如果能把这些“不毛之地”变成良田,相当于凭空多了半个“东北粮仓”。 有人算过账,要是开发5亿亩盐碱地种海水稻,一亩收800斤,一年就能多收4000亿斤粮,够两亿人吃饱。 这不是“浪费土地”,是在给未来攒底气。 更关键的是,海水稻能“改良土地”。 它的根系会分泌物质降低土壤盐分,种上几年,板结的盐碱地能变疏松,盐碱度从千分之十七降到千分之二。 新疆喀什的试验田就是这样,原本只能长骆驼刺的地,现在能轮种大豆、棉花了。 这不是“种米”,是在给土地“治病”,把废地变成能循环利用的宝地。 海水稻的“逆袭”,靠的是两代科研人的死磕。 1986年,广东湛江的海滩上,教授陈日胜偶然发现一株野生水稻。 它在盐碱滩上长得十分有劲儿,结出的米粒红彤彤。 他采了种子回去研究,培育出最早的“海稻86”。 但这只是开始。 要让海水稻从“野路子”变成“能量产的粮”,得解决抗倒伏、提产量、降盐碱一系列难题。 袁隆平院士知道后,拍板把它纳入杂交水稻研究体系:“这是继杂交水稻后的又一次革命!” 36年间,科研团队跑遍全国盐碱地。 在山东东营测土配方,在新疆喀什改良土壤,在海南三亚选育良种。 如今,海水稻亩产从最初的200斤涨到超1000斤,品种从红糙米升级到能煮软饭的粳米,甚至还有低GI的海红米,专门给控糖人群准备的。 海水稻的价值,早超出了“中国粮仓”的范畴。 中东的迪拜,沙漠里种出海水稻。 2017年,袁隆平团队带着技术去试种,第二年亩产就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热带沙漠种出水稻,当地人看着金黄的稻浪直感慨:“中国技术,让沙漠变粮仓!” 现在,海水稻技术已推广到全球10多个国家。 对那些受盐碱地困扰的地区来说,这不是“中国的米”,是“能救命的粮”。 其实,要是说海水稻“难吃”,可能是没找对打开方式。 它的红米粒叫“海红米”,颜色越深,营养越足。 里面的铁、锌、硒是普通大米的2-3倍,还有花青素、膳食纤维。 煮粥时放一把,米汤黏稠,带着自然的甜。 炒饭时混着普通米,粒粒分明,口感更丰富。 现在电商平台上,海红米卖50元一公斤,粳米7-11元一公斤。 有人算过:“每买一公斤海水稻米,能支持改造两平方米盐碱地。” 吃的是米,也是给环保出份力。 海水稻从来不是为了“当主食”存在的。 它是盐碱地的拓荒者,是粮食安全的备份,是给未来的“双保险”。 就算某天耕地不够用了,就算气候变了,这些在盐碱地里扎根的稻子,能让我们端稳饭碗。 就像科研人员说的:“海水稻不好吃,但它长在该长的地方,就比什么都强。” 这或许就是农业最朴素的智慧。 不挑地,不挑人,能在最苦的地方,结出最有希望的果! 主要信源:(环球网——海水稻是怎么培育出来的?米饭味道是咸的吗?一探究竟)
总有人说海水稻不好吃,废话,那玩意儿压根就不是给你当饭吃的,它就不是跟五常大米抢
万寿菊芳草桥
2025-10-08 08:55:04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