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被问:难道不是中国阻挠印度进入五常?马凯硕回答:其实,现在联合国进行改革,最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印度不应该总选择站在中国的对立面。这两个国家刚刚建立之初,他们的关系曾经很好。 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与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尼赫鲁总理与周恩来总理的握手曾传递亚洲团结的温度。那些黑白照片里两国官员的微笑跨越了喜马拉雅山的阻隔。这份情谊比许多现代国际关系的诞生更早。 当前印度在边境争议区频繁增派兵力。2022年印度军费增至766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近四成。这种军事扩张与当年共同倡导和平原则的初心背道而驰。边境冲突的硝烟刺痛了曾经共享文明对话的古老邻邦。 联合国安理会需要更多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投下的每一张否决票都经过慎重考量。数据显示五常国家近十年使用否决权87次,中国仅动用16次。改革不是零和游戏,需要各国展现智慧与包容。 印度洋的商船见证过郑和船队的友好航行。如今这条航道承载着全球50%的集装箱运输。地缘博弈正在改变千年古港的航向。某些域外国家在印度洋部署的军事基地超过十余个。 两国贸易额在2023年突破1362亿美元。中国手机占据印度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经济纽带如此紧密,政治隔阂却像无形的墙。这让人想起泰戈尔诗中描述的“未完成的对话”。 金砖机制原本是新兴国家合作的典范。去年该组织扩容吸纳了六个新成员。多边主义桥梁正在被单边思维侵蚀。某些西方媒体热衷于放大亚洲巨人间的每次摩擦。 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改革中持有43张投票权。他们的声音常常被国际舆论忽视。发展中国家需要协调立场而非相互制衡。这是万隆会议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 缅甸皎漂港的油轮连接着中缅油气管道。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的灯塔照亮印度洋夜空。这些基建项目本可成为区域共赢的典范。地缘角逐让共同发展之路布满荆棘。 印度学生占据中国国际生源的第七位。每年超过2.3万人来华研习医学与工程技术。文化交融的涓流本应冲淡政治坚冰。某些势力却在精心构筑认知藩篱。 联合国成立时全球人口仅26亿。如今这个数字接近81亿。国际治理体系与时代脱节日益明显。改革不是权力再分配而是责任再定位。 青藏高原的雪水滋养着数十亿亚洲民众。恒河与长江孕育的文明都懂得“水善利万物”的哲理。自然界的馈赠从不划分国界。人类为何要在心灵深处修筑沟壑? 那些曾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紧握的手。那些穿梭于加尔各答与广州的商旅。它们讲述的本是共生共荣的故事。现在需要重拾被遗忘的相处智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印度代表 印度加拿大外交 马中印友好协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才是印度在藏南不敢吱声的原因,印媒揭露真相,新德里被印巴一战“怕了”。印度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