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舰瞄准北约盟友开火,丹麦被“当众打脸”,北约却在集体装瞎? 2025年10月3日,俄海军“库拉科夫海军中将”号驱逐舰公然对丹麦军舰和直升机开火挑衅。除了发射武器、干扰导航,俄方还采取了可能导致双方相撞的危险航线。 面对这一系列挑衅,作为北约成员国的丹麦显然期待盟友们的集体回应。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北约总部却没有召开紧急会议,更没有启动所谓的集体防御条款。 事发当天,俄罗斯驱逐舰不仅向丹麦军舰方向开火,还故意切入丹麦舰船的航行路线,差点造成相撞事故。 与此同时,丹麦军舰的GPS导航系统遭到严重干扰,舰上雷达和声纳设备也受到电子干扰。 近年来,波罗的海地区的电子干扰事件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北约2024年年度安全报告,该地区GPS干扰事件同比增加了82%。 俄罗斯的“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作战半径可达400公里,能够有效瘫痪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这些非对称作战手段,已成为俄罗斯挑战北约的常用工具。 面对如此公开的挑衅,北约为何选择“装瞎”?答案在于这个军事联盟内部深刻的分歧。 东欧国家如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主张对俄罗斯采取强硬回应措施。而西欧的法国和德国则顾虑与俄罗斯2400亿美元的年度贸易额,反对局势升级。 南欧国家如意大利和匈牙利,则因经济困境、难民潮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在强硬与妥协之间摇摆不定。 这种分裂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欧盟内部关于是否使用被冻结的14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援助乌克兰的争论陷入僵局。 北约秘书长吕特对频繁启动紧急磋商机制表示忧虑,担心过度使用会导致其威慑力下降。正因如此,即便在俄舰开火挑衅的情况下,北约甚至没有召开一次紧急会议。 俄罗斯此次挑衅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试探。 随着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波罗的海几乎已成为北约的“内湖”。俄罗斯通过此次行动测试北约的底线,同时分散西方援助乌克兰的资源。 核威慑是俄罗斯手中的一张王牌。据披露,俄罗斯海军已制定了针对北约32个关键目标的核打击计划。俄军护卫舰搭载的“口径”巡航导弹具备核常兼备能力,可随时换装核弹头。 俄罗斯在选择挑衅对象时也经过深思熟虑。 丹麦是乌克兰的重要支持者,其对乌军事援助总额达90亿欧元,占其GDP的2.9%,援助力度居欧洲首位。丹麦还是首个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机的国家。 俄罗斯对丹麦的挑衅行动揭示了现代冲突形态的演变。传统军事联盟在应对“灰色地带”冲突时显得力不从心。 英国《卫报》分析认为,波兰遭遇无人机入侵是一次“灰色地带冲突”,它未达到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的门槛,但足以测试联盟的政治凝聚力和防御准备。 同样,俄罗斯对丹麦的挑衅也属于这一范畴。北约制度本身成为制约其回应的因素。 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只有当成员国遭受“武装袭击”时,集体防御机制才会启动。而俄罗斯的挑衅行动虽具有攻击性,却巧妙避开了这一标准。 欧盟已启动包括太空防御和反无人机系统在内的四大防务项目,预算超过1500亿欧元。然而,这些措施更多属于被动应对,难以有效遏制俄罗斯的“混合战争”。 俄舰挑衅事件发生后,丹麦社会已出现明显变化。哥本哈根的超市中,冻干食品销量增长约400%,部分机场因无人机干扰多次关闭,电视台开始播放儿童心理疏导节目。 这些现象折射出欧洲安全环境的深刻转变。德国总理默茨曾坦言:“我们没有在打架,但我们也不在一个处于和平的状态中。”这句话准确描述了当前欧洲的战略环境。 北约的沉默对乌克兰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他们眼睁睁看着北约对俄罗斯的挑衅行为“睁一只眼闭一眼”,却无能为力。这进一步印证了欧洲安全架构的失效。 面对俄罗斯的持续试探,欧洲正在加速推进防务自主。欧盟委员会已启动四大防务项目,包括太空防御和反无人机系统,预算超过1500亿欧元。 但这些措施更多属于被动应对,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战略被动。 参考资料:评论员:特朗普一句话动摇北约根基 北约信任危机浮现——中华网
俄舰瞄准北约盟友开火,丹麦被“当众打脸”,北约却在集体装瞎? 2025年10
且听楚楚说
2025-10-08 10:20: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