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要求,从2027年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都必须配备用户可自行更换的电池。 曾经,一体化机身被吹成工业美学巅峰,玻璃+金属+无缝设计让手机看起来像艺术品,但代价是,电池坏了整机报废。 欧盟这次直接“打回原形”,强行让手机“拆得开、换得了”,这不是玩复古,是要重新定义“良心设计”。 别以为欧盟这是给消费者送温暖,其本质是一次对全球电子产品设计逻辑的“革命性干预”。 从2027年开始,不管是苹果、三星,还是国产厂商,只要手机想在欧盟卖,就得满足一个“硬条件”。 用户必须能自己换电池,而且不能靠特殊工具,不能需要专业培训,更不能用什么加热、溶剂才能揭开的强力胶。 说白了,欧盟不但要你能换电池,还得换得轻松,用螺丝刀就能搞定那种。 这相当于把手机整机的一体化设计给“连根拔起”,现在的手机为了防水、轻薄、好看,电池被牢牢封死在机身里,拆一次相当于做个小手术。 但到了2027年,如果你想进欧盟市场,必须回归“老年机”思路,后盖能打开,电池能拔出来。 对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好消息,电池不行了,自己动手换一个,不用花几千块换手机,也不用找官方售后排队维修。 可对厂商来说,这可不是加个功能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产品结构都得重新设计,欧盟这波操作背后,是他们一贯高举的环保旗帜,少造垃圾、多用几年。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超过5000万吨电子垃圾,而其中一大块就是因为电池老化、手机报废。 欧盟的算盘是,给用户一个能换电池的手机,设备寿命可以从平均2.5年拉长到4年以上,废弃电子垃圾量预计能减少30%。 不仅如此,欧盟还规定:电池必须耐用,至少能充放500次后还能保持80%的容量,还要求每块电池都得有个“护照”,贴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知道成分、碳足迹、怎么回收。 这个设想听起来很美,但问题也不少。 比如,手机越能拆,防水性能就越差,你总不能一边要求用户能用指甲就能掰开手机后盖,一边又要求它能泡水不进水吧? 一些厂商已经开始测试“卡扣式设计”,试图在可拆与密封之间找平衡,但这玩意儿真能做到量产?没人敢保证。 更别说,第三方电池的质量千差万别,万一用户图便宜买了个劣质电池,烧了手机谁负责?这对厂商来说,无疑是个新麻烦。 虽然欧盟的新规还有两年多才落地,但一些嗅觉灵敏的巨头已经开始悄悄布局。 传闻中,苹果内部已经在测试一种模块化iPhone原型机,电池可以像乐高一样拆装,考虑到苹果至今还在坚持“官方维修才是维修”,这波转向,显然是被新规“逼的”。 三星这边,也试图复刻当年的“可拆后盖”设计,只不过这次要在防水胶和卡扣之间找平衡,做到既能拆,又不进水。 谷歌倒是走在了前头,已经发布了Pixel维修手册,还搞了个电池更换工具包,活脱脱一副“你想拆,我帮你”的态度。 但别高兴太早,欧盟这次不仅是换电池,还要求手机停售后7年内能买到零件,而且系统更新得支持5年,这对安卓厂商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 你想想,很多安卓机三年就不更新了,零件更是一年不到就断货,这波要求一出,厂商不是得大改供应链逻辑? 从表面看,欧盟是站在消费者这边,替大家谋福利;从深层看,这是一次对全球电子产业链的“话语权争夺”。 过去十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被苹果和安卓两大阵营瓜分,设计逻辑、产品节奏完全由厂商主导,现在欧盟跳出来说:设计不能只看你们方便,也得顾消费者、顾地球。 这不是第一次,之前欧盟已经强推统一充电口(TypeC),苹果也不得不从iPhone 15开始取消Lightning接口,这次的新规,更是直接动了“设计灵魂”。 欧盟想通过这些规则,把全球厂商“拉进自己设定的跑道”,谁不服,就别进欧盟市场,哪怕你是苹果三星也得低头。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以市场换标准”策略,欧盟市场不算最大,但足够有号召力,一旦他们把规则立住,其他国家可能也会跟风,到那时,这些规定就从地方政策变成了行业标准。 这场看似小小的“电池改革”,其实是一次深刻的产业结构博弈,表面上是手机能不能自己换电池,背后是环保、消费者权益、产业主导权的多重角力。 一体化设计曾经是技术进步的象征,现在却成为不可持续的代名词,2027年之后,手机厂商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现实:不能只追求“更薄更炫”,也得考虑“更耐用更好修”。 对中国厂商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正名的机会,谁能率先适应新规,谁就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得先机。 未来的手机,可能没那么“精致”,但一定更“实在”,换电池,从未如此政治。
欧盟要求,从2027年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都必须配备用户可自行更换的电
顾议史实
2025-10-08 10:38: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