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开第一枪!金一南教授说过:“如果不是1988年陈伟文将军果断亮剑,击沉越军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0-08 11:30:16

中国不开第一枪!金一南教授说过:“如果不是1988年陈伟文将军果断亮剑,击沉越军三艘军舰,就没有如今这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我国领土也会受到越南的侵略。”当年赤瓜礁的那场枪声,不仅守住了南沙,也彻底改变了南海的局势。   很多人听到“不开第一枪”,第一反应是忍让,是退缩,是怕事。   但赤瓜礁战役恰恰说明,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不开”,而在“什么时候开”。   中国可以不开第一枪,但绝不意味着不会开枪,更不意味着允许别人踩着底线走。   1988年3月,越南趁落潮登礁,在赤瓜礁插上国旗,还派出三艘武装运输船逼近。   当时上级命令很明确:拔旗、夺礁、驱逐越军,但不能主动开火。   陈伟文带着502编队上去,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人员登礁拔旗。   双方在礁盘上对峙,气氛紧张到极点。   越军眼看占不了便宜,突然开枪,一发子弹打中了杨志亮的右臂。   就是这一枪,让局势瞬间逆转。   陈伟文立即下令还击,中国军舰火力全开,四分钟内击沉越军604号船,随后又击沉505号舰,重创605号。   整场战斗45分钟结束,我方仅一人轻伤,越军死伤惨重,三艘舰基本报废。   这一战打出来的,不只是战术胜利,更是战略转折。   在此之前,中国在南沙的存在感很弱,主要靠巡逻和补给维持。   很多岛礁被周边国家实际控制,南海局势被动。   赤瓜礁一战,让所有人看清楚:中国不会主动惹事,但真要动手,出手又快又狠。   这一仗之后,中国在南沙站稳了脚跟,后来的填海造岛、建机场、设三沙市才有了基础。   没有这一枪,今天的南海格局可能完全不同。   “不开第一枪”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战略克制。   它意味着中国不会无端挑起冲突,但一旦对方越界,反击就会毫不犹豫。   这种原则背后,是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也是对自身实力的信心。   你不动我,大家相安无事;你要动我,我就让你付出代价。   这比盲目开火更难,因为它要求极强的定力和决断力。   陈伟文当时没有等上级再次指示,而是根据现场情况果断下令还击。   这种临场决策,正是建立在对政策底线和战场形势的深刻理解之上。   他不是冲动,而是知道,那一刻不开火,就可能永远失去赤瓜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战斗的成本极低,收益极高。   中国用最小的代价,确立了在南沙的实际控制权。   这也为后续的海洋维权提供了范本:先以和平方式主张权利,对方挑衅再依法反制。   这套模式,在钓鱼岛、在台海、在中印边境,都能看到影子。   但有人会问,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不能开第一枪?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统一等等,这些都不能拿来做交易。   当这些底线被触碰,尤其是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时,等待别人先开枪,可能就意味着失败。   比如,如果敌方导弹已经发射,正飞向我国重要目标,难道还要等它落地才反击?   再比如,台海局势一旦失控,“台独”势力宣布“独立”,外部势力军事介入,那时还讲“不开第一枪”,就等于放弃统一。   《反分裂国家法》早就写明,三种情况下国家可以采取非和平方式。   那时候,第一枪由谁开,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必须阻止分裂。   “不开第一枪”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和军事策略,不是法律教条。   它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束缚行动。   在国际舆论场上,它有助于争取道义优势,表明中国是被迫反击,不是主动挑衅。   但在战场上,指挥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判断。   有时候,先发制人反而是避免更大冲突的方式。   关键在于,行动要有充分理由,有法律依据,有战略目标。   今天的中国海军早已不是1988年的水平。   从航母编队到远洋护卫,从岛礁防御到常态化巡航,实力今非昔比。   但“不开第一枪”的原则依然适用,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成熟大国的克制与自信。   不惹事,也不怕事。   能谈就谈,该打就打。   赤瓜礁的枪声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它留下的教训依然清晰:主权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你可以暂时忍耐,但绝不能永远退让。   当底线被踩,那一枪必须打得准、打得狠、打得对方再也不敢越界。   这才是“不开第一枪”的真正含义。

0 阅读:0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