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创造了一大奇迹!14亿人将受益!   谁能想到,曾被叫做生命禁区的新疆盐碱

文史资鉴堂 2025-10-08 15:03:45

中国又创造了一大奇迹!14亿人将受益!   谁能想到,曾被叫做生命禁区的新疆盐碱地和沙漠,到了2025年的秋天,居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白茫茫的盐碱滩长出了吨粮田。   沙海里捞出了肥螃蟹,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夏粮单产都连着三年坐稳全国第一,这事儿不光填饱了14亿人的饭碗,更把来考察的外国记者都看呆了,直呼完全颠覆认知。   先说说这夏粮的事儿,国家统计局刚出的数据实打实摆在那儿:2025年兵团夏粮播种面积有300.9万亩,单产达到482.9公斤/亩,总产更是飙到29.1亿斤,连续三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这数字可不是虚的,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三成,增量还排到了全国第三,相当于平白多出来好几百万人口的口粮。   一师阿拉尔市的农业局长谢龙算过一笔账,就这两年,当地冬小麦面积从6万亩扩到38万亩,还搞起了一年两熟,麦收之后再种一茬作物,亩均收益直接涨了40%以上,农户们地里的收入肉眼可见地往上跳。   更神的是那些曾经连草都不长的盐碱地。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的灵峰家庭农场,负责人赵杰蹲在田埂上抓着松软的泥土感慨。   去年这儿还是含盐量19克/公斤的重度盐碱地,白花花的盐碱壳一眼望不到头,顶多零星种点黑枸杞、油葵,收成全看天脸色。   可今年9月验收的时候,专家组一报数,玉米亩产居然达到1035公斤,实打实的吨粮田!   这背后全靠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的技术,地里埋了暗管,把盐分跟着水排走,还配上了智能调控系统,精准管着水、肥、盐,不到两年时间,土壤质量直接提了3个等级,灌溉水利用率也飙到65%以上。   赵杰说现在不光能种玉米,连挑地的辣椒都能种了,去年辣椒亩产450公斤,比以前种黑枸杞强太多,今年还试种了春小麦,估摸着亩产也能有300多公斤。   在兵团第一师十一团的盐碱地示范区,曾经每公斤土含70克盐的死亡地带,现在居然长起了茁壮的棉花和郁郁葱葱的碱蓬。   中科院的技术人员赵一鸣说,这些碱蓬都是耐盐先锋,专门用来改良出苗差的地块,再配上本地枣木做的生物炭改良土壤,慢慢就形成了能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   还有克拉玛依的盐生植物园里,研究员田长彦找出了320种能在盐碱地活下来的植物。   其中盐地碱蓬堪称吃盐高手,一亩地能带走400多公斤盐,种上三年,土壤盐分能降85%以上,之后再种棉花,产量跟正常地块没啥两样,这植物还能当蔬菜、做饲料,一点不浪费。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沙漠里的海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昆侖优品公司的养殖基地就嵌在沙包中间,工作人员起笼的时候,蟹笼里的螃蟹张牙舞爪,鲜活得很。   不光是螃蟹,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养殖基地,450亩的池塘里养着南美白对虾,635万尾虾苗在盐碱水里活得滋润,年底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这些奇迹把来考察的外国记者都看愣了。上个月19国媒体组团去新疆,刚果(金)的专栏作家恩松戈看完喀什的水稻基地直叹气,说他们国家还在手工种水稻,规模小产量低,真想学中国的技术,直言农业合作没人能替代中国。   哈萨克斯坦的记者奥列格走进农业加工车间,被无菌化管理和先进设备震撼到,说没想到偏远县城能有这么现代化的产业布局。   德国的专栏作家穆勒更直接,说看到新疆的农业技术,才明白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在哪儿。现在的新疆,盐碱地变成了希望田,沙漠里冒出了聚宝盆。   光盐碱地改良就已经推广了27万多亩,培训了8800多个农民,明年还打算选育更多耐盐碱品种,产量还有往上冲的空间。   沙漠养殖也在联农带农,王辉的蟹塘明年就要给农户提供技术和销售支持,让更多人跟着挣钱。   这些突破哪儿是什么奇迹,都是技术员蹲在地里试出来的,是农户跟着技术干出来的,最终都变成了14亿人饭碗里的底气,变成了寻常人家餐桌上的鲜蟹、新米,这样的改变才真叫震撼。  

0 阅读:0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