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台湾飞行员黄植诚,驾驶最先进的飞机向大陆投诚,却被后座飞行员察觉。黄植诚一惊,随即说:“你要是不想回大陆,那就跳伞吧!” 那架F-5E是当时台湾空军最精锐的美制战机,全岛不过百来架,能飞上它的都是“根正苗红”的重点培养对象。 黄植诚是广西人后代,父亲早年随军赴台,从小听的就是漓江山水和桂林米粉的故事。这些记忆在他心里扎了根,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 他在台湾空军一路晋升到少校,能飞五种机型,被称为“王牌飞行员”,在年轻军官中声望极高。 可职位越高,他越觉得压抑。军队内部腐败混乱,宣传里把大陆说得一团漆黑,可他知道那不是真相。 他偷偷看大陆传来的报纸,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时,第一次意识到,对岸的发展远非外界所言那样落后。 母亲年纪大了,常念叨死后想把骨灰带回故乡。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让他开始认真考虑回家的可能。 他知道,光靠一张嘴说爱国没人信,得用行动证明。于是他决定,驾着最先进的飞机回去——既是对祖国的献礼,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交代。 他反复计算航线、油耗,把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脑子里。他知道这种事没有第二次机会。 那天的任务本是带新飞行员许秋麟熟悉空域,临时加派后座,让他措手不及,但计划已无法推迟。 起飞后,他借口仪表飞行,让许秋麟关上了后舱盖,随后切断无线电,压低机头完成翻滚动作,悄悄调转航向。 飞机越过海峡中线后,许秋麟终于察觉地面地貌不对,打开舱盖才发现已逼近福建海岸。 面对质问,黄植诚没有慌乱。他知道许秋麟被长期洗脑,不可能理解自己的选择,强留只会酿成悲剧。 他说出“不想回就跳伞”时,语气平静,却藏着巨大的决心。这不是威胁,而是一种尊重——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许秋麟最终跳伞,降落在马祖附近海域,后来被台方救回,但从此停飞,再也没碰过战斗机。 黄植诚独自操控飞机,平稳降落在福建龙田机场。轮子触地那一刻,他几乎屏住呼吸。 推开舱门跳下飞机的第一步,他蹲下来摸了摸脚下的土地,抬头对迎上来的解放军战士说:“我回来了。” 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多年隐忍与周密筹划。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回归。 当时两岸敌意浓厚,台湾方面对叛逃行为零容忍,他清楚自己一旦失败,结局只能是死亡或终身监禁。 但他更清楚,自己飞的不是叛逃路线,而是回家之路。他要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堂堂正正做一名中国飞行员。 大陆方面对他极为重视,不仅给予65万元奖励,还由空军高层亲自接见。这笔钱在八十年代堪称巨款,但他从未为金钱所动。 他选择留在空军,担任航空学院副院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飞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飞行员。 他参与编写训练教材,改进战术流程,为中国空军现代化贡献了关键力量。 199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极少数从台湾归来并获此殊荣的军人。 后来他多次当选政协委员,持续呼吁两岸交流,主张建立互信机制,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径。 有人问他是否后悔放弃台湾的一切,他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反而找到了真正的归属。” 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起义”或“投诚”,而是“归来”。这两个字的分量,只有漂泊过的人才懂。 晚年退休后,他喜欢研究美食,在北京一家餐厅推出自己设计的“红鲟米糕”,还拿了认证证书。 台湾一些媒体曾炒作他想回台养老,他公开澄清:自己是解放军军人,遵守纪律,从未有过此念头。 他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一种沉静而坚定的选择——在所有人都被对立叙事裹挟时,他选择了听从内心。 他用一架飞机划破海峡上空的迷雾,告诉世人:血缘和认同,比政治宣传更真实。 黄植诚的名字,不该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案例,而应是一个提醒——无论隔阂多深,总有人愿意朝着家的方向飞翔。
1981年,台湾飞行员黄植诚,驾驶最先进的飞机向大陆投诚,却被后座飞行员察觉。黄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0-08 15:30: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