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湿了标语,却浇不灭怒火!十月大选前夜,荷兰首都25万民众用街头抗议给看守政府

绝世剑王 2025-10-08 19:05:11

雨打湿了标语,却浇不灭怒火!十月大选前夜,荷兰首都25万民众用街头抗议给看守政府 “下最后通牒”,外交部长次日就松口 “暂停军售”,这场抗议的威力为何如此惊人? 10月5日的阿姆斯特丹,淅淅沥沥的阴雨没能浇熄街头蔓延的激昂氛围。 博物馆广场早早被身着红色衣服的人群占领,一条绵延数公里的 “流动红绸” 从广场往市中心方向不断伸展,巴勒斯坦国旗在雨雾里翻飞。 原本定于午后1时30分启动的游行活动,因为拥有87万人口的市区涌入了 25 万示威者, 不得不提前半小时拉开帷幕。即便在游行开始一个半小时后,仍有大量民众滞留在火车站,等候加入抗议队伍。 雨水打湿了标语牌上的字迹,却让 “荷兰终止对以色列军事援助”“放行加沙人道救援物资” 的诉求更显沉重且紧迫。 这场被称作 “红线抗议” 的民众行动,已是荷兰年内第三次大规模声援巴勒斯坦的集会。 5 月、6 月在海牙举办的集会,参与人数从10万逐步增至 15万,而此次阿姆斯特丹 25 万人的参与规模,不仅刷新了该国近年抗议活动的纪录,更直观地反映出民众不满情绪的持续升温。抗议者的愤怒并非突然爆发,而是源于加沙地区局势的不断恶化。 荷兰民众的不满,直接指向政府推行的 “双重标准” 以及政策执行的乏力。 作为以色列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 F-35 战机零部件出口国,荷兰虽在7月对两名以色列极右翼部长实施了旅行禁令,却始终未采取具有实质意义的制裁措施。 前外交大臣费尔德坎普在8月曾提议禁止进口以色列定居点商品、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但由于执政联盟的反对,这一提议最终不了了之,费尔德坎普也因此辞职。随后,其所属政党集体退出执政联盟,荷兰政府陷入看守状态。 此次抗议活动爆发的时间节点格外敏感,正值荷兰十月大选前的最后几周,25 万民众形成的民意洪流,已然将外交政策推向竞选活动的核心。 目前的看守政府仅由自由民主人民党和农民党共同支撑,而抗议活动的庞大规模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使得中间选民的态度成为决定大选结果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荷兰社会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呈现出明显分化:就在同一天,在水坝广场举行的反对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集会,仅吸引了数十人参与,与声援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形成巨大的悬殊对比。 这种巨大反差背后,存在多重影响因素:占荷兰人口 6% 的穆斯林社群构成了抗议活动的组织基础,再加上 “红线抗议” 运动成熟的运作机制,让声援巴勒斯坦的抗议具备了强大的动员能力;而对乌克兰提供援助早已成为荷兰官方的共识,且民众对俄乌冲突的关注度也在持续下降。 阿姆斯特丹的这场抗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欧洲反战浪潮的一个缩影。 10月4日,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已先后爆发数万人规模的大型游行,10月5 日,德国柏林也有 十几万民众走上街头声援巴勒斯坦。 这种连锁反应正在推动欧盟重新审视对以色列的政策,荷兰在立场上的转变,极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其他欧盟国家的政策走向。 以色列方面此前曾指责荷兰的政策 “向街头政治妥协”,而如今抗议规模的持续扩大,迫使欧洲多个国家的政党重新权衡外交立场与民众意愿的平衡。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专家担忧,大规模集会可能加剧社会内部的分裂。从实际影响来看,这场抗议已超越单纯的情绪宣泄,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政策诉求,从停止军事销售到实施制裁施压,从放行人道救援物资到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合法地位。 当最后一批示威者在暮色中渐渐散去,阿姆斯特丹街头残留的红衣印记与标语痕迹,成为荷兰外交政策转向的重要见证。 对于即将投票的荷兰选民而言,加沙的废墟景象与阿姆斯特丹街头的红衣浪潮,已成为衡量各政党立场的重要标尺。那么,当人道危机突破道德 “红线”,民众意愿究竟该如何真正转化为阻止暴力的实际力量?

0 阅读:3

猜你喜欢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