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

千浅挽星星 2025-10-08 19:41:27

[微风]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纸,纸上的内容让粟裕吓出冷汗,他立即下令:“全军集合!”   1942 年,新四军刚从皖南事变的严重损失中恢复过来,处境仍然艰难,当时,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正和汪精卫一起策划 “清乡” 行动,目标就是新四军的指挥核心。   日军不仅用技术手段监听新四军的通讯,还派特务报务员混入新四军内部,这些特务已经摸清了新四军南坎会议的情况,甚至画出了首长们的撤退路线,就等着实施抓捕。   施亚夫当时参加了日汪高层的会议,听到这些针对新四军的密谋后,心里十分焦急,他知道,每多耽误一分钟,新四军面临的危险就多一分。   于是,他趁着上厕所的短暂时间迅速做了决定:写一张包含 “内部有特务” 等关键信息的纸条,把纸条塞进自己随身带的雨伞伞骨里。   之后,他让自己信任的传令兵把这把伞交给妻子,再由妻子尽快送到粟裕手中。   这份情报的关键在于传递速度快、信息准确,粟裕拿到雨伞、发现里面的纸条后,十分震惊,后背都冒出了冷汗,他没有丝毫迟疑,立刻下令:“所有人集合!”   同时,他还下令取消原来的返回路线,马上更换通讯口令,让领导干部分开突围,几天后,日军带着装甲车、驾驶飞机,气势汹汹地赶到他们预设的埋伏地点,却连新四军的人影都没找到。   如果说传递情报是施亚夫取得的第一重成功,那么他在日军眼皮底下通过心理应对保护自己、进一步传递信息更是关键之举。   当时,日军指挥官小林正为即将 “成功围剿” 新四军而举杯庆祝,施亚夫却主动上前,看似不经意地提出了一个疑问。   他没有直接质疑日军掌握的情报是否准确,而是从军事常识角度说:“南坎靠近海边,全是沙滩,没有可以隐蔽的地方,新四军的高层怎么会选择在那里开会呢?” 这句话让小林愣住了。   当小林说情报来自新四军内部的报务员时,施亚夫立刻不再坚持自己的疑问,还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 “随口分析”,完美扮演了一个对日军忠诚、又谨慎细心的下属角色。   对此,小林不仅没有怀疑施亚夫,反而觉得施亚夫之前的 “判断” 很有道理,对他更加信任,就这样,施亚夫把一次可能暴露自己身份的危机,转变成了巩固自己在日汪阵营中地位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借着这次机会把 “奸细是报务员” 这个补充情报传递了出去,直接帮助粟裕在新四军内部找出了两名潜伏的日军特务。   很多人不理解,施亚夫为什么能顶着 “汉奸” 的骂名每天和日军、汪精卫的人打交道,其实,施亚夫早年曾是红十四军的战士。   1937 年,他趁着日军轰炸南京的混乱局面逃出监狱后改名为 “亚夫”,立志要做 “亚洲大丈夫”,为国家和人民做事,这个志向也支撑着他在潜伏的黑暗岁月里坚持了下来。   1944 年,施亚夫的潜伏身份暴露,他果断带领两千多名伪军反正加入新四军,为新四军增添了重要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有功之臣却非常低调,有人问他当年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帮助新四军,他只是平淡地说:“能救一个是一个。”   后来,粟裕曾感慨: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敌人兵力有多强,而是我们分不清身边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施亚夫就是那个在最危险的环境中,为新四军指明方向、提供保护的朋友。   他通过一把伞传递情报,用智慧应对日军的心理策略,让人们看到:战争的胜利不只是靠战场上的炮火攻击,更离不开那些在隐蔽战线中,用智慧和忠诚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信息来源: 共青团中央 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哥哥29岁牺牲,弟弟26岁牺牲……  

0 阅读:211

评论列表

良声

良声

2
2025-10-08 22:18

向插入敌方内部的民族英雄致敬[玫瑰][点赞]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