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以及数量不明的导弹、核武器,现在与它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已没有取胜的把握。 回想上世纪末,冷战刚结束,美国独霸天下,那时候中国军力还弱,经济也刚起步,美国人觉得全世界都得听他们的,动不动就挥舞航母编队到处转悠,威风凛凛。 可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跟着水涨船高,这转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得从头说起。 起初美中关系其实挺融洽的,七十年代末,中国打开国门,美国人看中了廉价劳动力市场,大批企业涌进来建厂,帮中国搞工业化。 中国出口廉价商品,美国消费者乐得花小钱买大件,大家互利共赢。可问题出在后来,美国觉得中国发展太快,威胁到自家霸主地位。 尤其是2010年后,中国海军开始下饺子似的造舰,陆军现代化装备换代,空军引进先进战机,这让华盛顿坐不住了。 想想看,过去美国在亚太横着走,现在中国在南海建岛礁,巡航常态化,美国的“自由航行”行动越来越像在自家后院转悠,却总觉得底气不足。 这时候美国开始调整策略,奥巴马时代推出“亚太再平衡”,特朗普上台后直接打贸易战,拜登接着搞科技封锁,可这些招数都没能真正压住中国,反而让北京加速自力更生。 举个例子,美国禁售高端芯片,结果中国砸重金研发,华为麒麟芯片一步步追上来,现在国产率已经很高。 经济上,美中纠缠得死死的,美国半导体巨头像英特尔、高通,四成销售额靠中国市场,要是彻底断供,这些公司股价得崩盘。 反过来,中国持有上万亿美债,要是抛售,美国通胀得飞天。简单说,两人绑在一根绳上,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军事层面变化更大。过去美国打伊拉克、阿富汗,靠的是远程投送能力,航母群一到,空中加油机支援,轻松碾压,可对中国不一样,中国本土作战,供应链短,后勤非常稳。 工厂遍地,从芯片到导弹全能自产,坏了立马修好,相比之下,美国得从本土或关岛运兵,路程上万公里,油料弹药消耗巨大。 想想二战时太平洋战役,美军后勤就差点崩盘,现在中国导弹射程覆盖整个第一岛链,美国的冲绳基地、关岛设施,全在打击范围内。 美军自己也知道这点,最近几年忙着分散部署,把部队挪到澳大利亚、菲律宾,避开直接火力圈。 武器对比也拉开了差距,中国东风系列导弹,能打几千公里,精度高到能钻进航母甲板,加上高超音速武器,美国防空系统都跟不上节奏,空军有歼-20隐身战机,数量越来越多。 中国核弹头从几百枚涨到五百多,甚至可能上千,东风-41洲际导弹机动性强,潜艇核导弹能从南海发射直击美国本土,这等于给两国戴上了“互毁手铐”,谁先动手都得掂量后果。 地缘上,中国占尽天时地利,亚太是它的主场,美国远道而来,补给线脆弱,一场风暴或攻击,就能断链子,历史上,美国在中东打仗,后勤问题就闹出过笑话,坦克没油卡半路。 现在规模更大,造船能力却跟不上,美国船厂工人短缺,一年造不了几艘大型军舰。 中国船厂全球第一,产能是美国的十倍以上,打起来,美国得调动全球资源,可国内国会不干,民众更不愿为远东冲突买单。 看看俄乌冲突,美国扔进去上千亿,国内物价涨不停,欧洲盟友叫苦连天,要对中国动手,花销得翻倍,国会预算战就得打半年。 盟友这边,美国想拉帮结派,可现实不给力,欧洲国家忙着乌克兰,德国法国经济受拖累,对中国市场依赖大,不想再开新战场,日本韩国离得近,可国内反战情绪高,民众不愿卷入。 澳大利亚有美澳同盟,可真到动武,议会得吵翻天。菲律宾最近亲美,可军力弱,帮不上大忙。 简单讲,美国的“印太战略”听上去热闹,实际执行起来,各国出工不出力,顶多提供基地,不敢真上前线。 这些年,美中摩擦不断升级。从南海争端到台湾问题,美国军舰军机频频靠近,中国战机拦截常态化。 2020年代初,台湾海峡模拟战越来越多,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报告说,一旦开战,美军损失惨重,航母可能沉几艘,空军折损上千架飞机,经济损失呢?全球供应链断裂,股市崩盘,失业率飙升。 其实美国高层早看清这点,国防部报告承认,中国反介入能力太强,美军靠近风险高,拜登政府转而搞“小院高墙”,只在关键科技卡脖子,不想全面对抗。 可中国也没闲着,一带一路扩展影响力,非洲拉美到处建港,经济圈越来越大,美国想围堵,结果盟友不齐心,印度中立,东南亚摇摆。 总的看,美中从合作到竞争,这路走得曲折,可核心是实力对比变了,美国过去靠军力说话,现在发现硬碰硬吃亏大。 经济互赖让制裁成双刃剑,盟友不靠谱让孤立难成,未来两国得找平衡点,避免擦枪走火。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
被俄武器“打痛”后,泽连斯基破罐子破摔,点名指责中美英德日韩最近乌克兰战场又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