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你看地图就知道,南海那么大一片,我们的岛礁多数是珊瑚礁堆出来的,能露出水面的不多。过去那些礁盘,大多只能放个雷达站、建个灯塔,最多起个直升机。 后来我们搞了人工岛,吹填技术确实牛,能在海上“造陆”,但问题是人工岛再大,也不如天然岛来得稳。台风一过,修修补补少不了;要长期驻军、发展民用、搞能源,那就是天价维护费。 反观菲律宾、越南、印尼这些国家,人家虽然国力比我们差远了,但人家赢在“起点好”。菲律宾有个巴拉望岛,那真是天然宝地,面积大,资源多,气候还好。 这个岛离南海主航道又近,天然港口一个接一个,公主港更是能停万吨级军舰。越南那边也有类似的条件,虽然没巴拉望那么理想,但比我们在南海的礁盘强太多。 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力不从心”。并不是我们不行,而是“地基”太吃亏。打个比方就像打篮球,人家站在地上投篮,我们还踩在浮板上,浪一打过来,姿势全乱。战略存在感、后勤补给、持续驻守能力,全都要靠技术和巨额投入去硬撑。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死磕南海?原因很简单,那里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命根子”。南海是咱们的能源通道,是渔业命脉,更是防线前沿。 没有这片海,中国的海权格局就没法完整。更何况南海下面的油气储量、稀有金属资源,那可不是小数目。别人都想分蛋糕,咱能袖手旁观吗? 问题是,别人靠天然岛屿就能搞“军民融合”,什么机场、渔港、旅游业一体化,名义上是民用,实质上是把军事存在“合法化”。 你看菲律宾那边,巴拉望岛上有美军轮换部队,民用码头旁边就是军事基地。越南也差不多,既搞渔业又搞哨所,民间活动掩护军方部署。 咱这边呢?人工岛一修好就被盯着看,说我们“军事化”“扩张”,那真是想低调都难。 这就是南海的复杂之处。对手不见得比你强,但他们站在地理优势上,可以用“灰色地带手法”一点点蚕食。 你要么不动,一动就被国际舆论放大。你想硬碰,人家就往“地区安全”那套话术里钻。所以我们这几年改变策略,不再光靠“硬拼”,而是“技术+合作”双线推进。 技术上,我们在人工岛建设、防御体系、能源开发上都有新突破。过去人工岛脆弱,现在用新材料加固、搞生态修复,能抵御更大的风浪,还能长期驻军。 能源方面也有新路子,比如海上风电、深海油气勘探技术越来越成熟,人工岛从“基地”变成“综合能源平台”,不光能防守,还能生产。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玩“合作牌”。我们在南海不是谁都不理,而是选择性拉拢。比如推进南海行为准则,搞联合科考、渔业管理合作,给周边国家留点“面子”和“利益”。 表面上是缓和局势,实际上是通过合作稳住主动权。因为我们很清楚,南海争的不只是岛礁,更是话语权。别人靠天然岛屿布点,我们就靠综合能力造势。 你别小看这思路的变化,以前我们容易被动应对,现在反而是主动出招。比如,过去是别人围着我们喊“南海军事化”,现在我们搞科研、生态保护、航道服务,让人工岛“正名”成公共资产。这样一来,既能维持战略存在,又不被扣帽子。这种“软实力”方式,看似温和,其实杀伤力更大。 当然,这条路也不轻松。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岛屿差距,还有国际舆论和地缘政治的重压。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可不会放过任何插手的机会,动不动就搞联合军演、自由航行。可问题是,他们不住在这片海上,也不靠这里吃饭。真正承担风险和代价的,是我们。 所以我们“力不从心”的那种感觉,本质上是地理条件与现实压力的叠加。南海的主导权,不是一天能拿下的。 中国花了几十年才从被动到半主动,现在又在往“掌控节奏”的方向走。岛屿少,这确实是短板,但不是致命伤。靠技术、经济、外交、军事四位一体去补齐,慢一点,但终归能补上。 从战略角度看,南海这盘棋我们已经下出了节奏。人工岛是“桥头堡”,科技是“新引擎”,合作是“缓冲带”。只要能稳住局面,不让别人趁虚而入,南海迟早会变成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屏障。 所以别总觉得我们在南海“吃亏”,那是暂时的表象。人家有天然岛,我们有造岛技术;人家靠地理位置,我们靠综合实力。海权的竞争,不是谁站得高,而是谁能坚持得久。 南海不是比谁有几个岛,而是比谁能让那片海听自己的话。人工岛或许不是天然的,但只要能守得住、用得好,它一样能成为真正的“海上长城”。等那一天到来,所谓“力不从心”的感觉,自然也就消失了。
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
当永安
2025-10-08 23:46: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