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女儿抱着风华正茂的母亲的遗像,这一幕让人肃然起敬。英雄不用问出处,忠魂

不破不立人 2025-10-09 01:46:42

白发苍苍的女儿抱着风华正茂的母亲的遗像,这一幕让人肃然起敬。英雄不用问出处,忠魂不能游异乡。归乡的是遗骨,挺起来的是精神。心情极其沉痛,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这个伟大的祖国付出生命的英烈们! 那张泛黄照片里的母亲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女儿脸上的皱纹却刻满了七十载思念。岁月在这对母女身上倒流着行走,抱紧遗像的双手微微发颤,仿佛还能触摸到母亲当年离家时的温度。 很多人不知道,在广西军史馆的档案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抗战时期全省出征士兵超过百万,平均每九个广西人就有一人上前线。他们中许多人临走前都曾对家人说过“等打完仗就回来”,这句承诺却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 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几乎全员牺牲,师长陈树湘扯断肠子壮烈殉国。这些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正是照片里母亲那样的年纪。他们本该看着儿女长大,却在最好的年华把生命献给了祖国。 去年归国的第七批志愿军烈士遗骸中,有具遗骸旁锈蚀的钢笔还能辨出“人民功臣”四字。这支笔的主人或许曾用它在战壕里写家书,承诺凯旋后教女儿识字。如今女儿已成古稀老人,终于等来了这支迟到的钢笔。 现代青年总说“生活要有仪式感”,而英烈们的仪式感是枪林弹雨中的入党申请书,是掩体里传唱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最后一口粮做的支前干粮。这些朴素而炽热的信仰,构筑起民族最坚固的精神长城。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九十岁的王奶奶每年清明都要走二十里山路。她带着母亲最爱吃的桂花糕,去祭扫那座衣冠冢。七十年了,她依然记得母亲奔赴前线前那个回眸微笑,那个瞬间凝固成永恒的精神坐标。 当我们行走在灯火璀璨的都市街头,当孩子们在公园里欢笑奔跑,这些平凡日常正是英烈们梦想的明天。他们用生命托举的未来,不该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每个烈士纪念设施都不只是石碑,而是民族记忆的灯塔。 那个抱紧遗像的白发女儿,何尝不是千千万万英烈后代的缩影。他们用一生等待,我们用世代铭记。这种跨越时空的守望,让忠魂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得到安息,让精神在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不破不立人

不破不立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