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山东一大娘给八路军煮了浓稠的小米粥,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班长发觉不对劲,放下碗筷大声喊道:“不对,这粥有问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年,山东乡下的生活十分艰苦,连年战乱,田地荒芜,家家户户都在想尽办法度日,那年冬天格外冷,风雪封村,村头的小路上都结着冰,这样的季节,家家都守着自家那点粮,生怕熬不过去,谁家要是有热饭热粥,必定要仔细藏着,不敢随意显摆。 就在这样一个夜里,几名疲惫的八路军战士敲开了一个农家的门,这家人姓周,家里只有母亲和两个孩子,丈夫在几年前去世,家里靠母亲一个人苦苦撑着,日子虽苦,但母亲没有半句怨言,只想让孩子们平安长大。 八路军战士一进屋,身上的衣服破旧,脸上满是风霜,母亲见到他们,也不问来由,赶紧让进屋取暖,她把仅剩的柴火都添到灶里,屋里顿时暖和起来,她看到这些年轻人实在太饿,便想办法熬上一锅粥。 当锅里的米香慢慢飘出来,孩子们围在灶边,战士们的目光也都亮了起来,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锅浓稠的小米粥不只是食物,更像是一种难得的安慰,外面风声呼啸,屋里却有了一丝久违的温暖。 战士们端起碗来,三下五除二就喝了一大半,有人还打趣说,这辈子没喝过这么香的粥,可不一会儿,队里的一位班长皱起了眉头,他觉得不对劲,这么多米,按理说普通人家哪能拿得出来?他放下碗,仔细地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灶台上的米袋,心里多了一分疑虑。 屋子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也不说话,班长小声问母亲,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母亲听到问话,手抖了一下,神色有些慌乱,转身就进了里屋,战士们觉得气氛有点不对,便停下手中的动作,几分钟后,母亲回到屋里,眼圈有些发红,她没说话,只是默默收拾着碗筷。 正当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院外传来一阵哭声,小女儿跑了进来,扑在母亲怀里,说想姐姐了,母亲这才忍不住哭了出来,战士们看着这一幕,心头一紧,纷纷放下手中的饭碗,大家再三追问,母亲才断断续续说出了真相。 原来,前几天母亲为了换回一些小米,把大女儿送到了城里有钱人家,做了童养媳,她只希望能换回二十斤粮食,好让家里和战士们都能吃饱一顿,说到这里,母亲低着头不敢看战士们,屋里静得只能听见大家的呼吸声。 战士们听完都呆住了,有人默默抹着眼泪,他们谁也没想到,为了这顿粥,母亲竟然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班长一把搂住母亲,说:“咱不能让老百姓受这样的苦!”当夜,战士们把身上的津贴都凑在一起,还专门向连队借了钱,决定第二天就把孩子赎回来。 第二天一早,班长带着几个人赶到城里那户人家,经过一番商量和恳求,终于把孩子带了回来,母女团聚的那一刻,屋里的人都红了眼圈,母亲紧紧抱着女儿,谁也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有那口煮粥的锅还在灶上冒着热气,像是见证着这一切。 这件事没过多久就在村里传开了,很多乡亲知道了,都说这位母亲心肠好,八路军也没有辜负百姓的心,那年冬天,村里谁家要是手头宽裕些,都会偷偷给八路军送点东西,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有这些战士保家卫国,老百姓的好日子就更没有盼头。 后来,档案馆里留下了这口锅的记载,只是简单写着“支前母亲煮粥用锅”,没有更多的细节,其实,这锅里煮的不只是小米,更是那段岁月里无数普通人默默的付出。 母亲后来被评为支前模范,她的事迹也逐渐传开,解放后,大女儿成了一名教师,她经常给学生们讲述那段历史,说母亲是她心里的英雄,许多孩子听完故事,都觉得很受触动,有人问她:“当年是不是很苦?”她笑着说:“苦归苦,可谁也没有把希望丢下,” 战士们再回村时,常会到母亲家里坐一坐,有人还会问那口锅还在不在,母亲笑着点点头,说这锅早就舍不得用了,每次看到它,她都会想起那些冒着风雪来敲门的年轻人,大家喝粥时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亲历者渐渐老去,铁锅却被保存了下来,新一代人看到它,也许只觉得是个做饭的家什,很难想象它背后的沉重,但每当有人问起,博物馆的讲解员总会说:“这锅里,曾经煮过希望,也盛下过牺牲,” 其实,抗战胜利并不只是靠枪杆子,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这位母亲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园,有人奉献金钱,有人贡献粮食,有人甚至奉献了最宝贵的亲情和未来,正因为有了这些默默无闻的付出,才换来了后来岁月里的安稳。 信息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行政学院——故事里的沂蒙|“革命母亲”周大娘
这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战士对敌军阵地发起冲锋时,一名解放军战士被敌人击中后,
【12评论】【7点赞】
小艳如花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