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2019 年 11 月,72岁的日本半导体巨头原社长坂本幸雄 加入紫光集团,揭开了他与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积怨。 2019年11月,72岁的坂本幸雄出现在北京机场时,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决绝与深情。这位曾经是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大佬”,一度主导着日本半导体市场的一半份额,而今天,带着一生的经历和对抗美国的决心,他来到了中国。 回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半导体行业盛极一时,于全球范围内独占鳌头,凭借先进技术与卓越产能,引领着该领域的发展潮流,尽显领先之姿。 坂本幸雄所领导的尔必达,和东芝、NEC等大公司一起,几乎控制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一半。而这个崛起的过程,却引来了美国的极大不满。美国的科技霸权受到威胁,于是它们对日本展开了“全方位围剿”。 三年后,美国更是以“东芝事件”为借口,强硬地对东芝实施了禁入美国市场的处罚。东芝深受其害,元气大伤,坂本所领导的尔必达也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美光公司联手韩国三星,发起了恶意的价格战,将DRAM芯片的价格压至成本以下。尔必达因为无法承受这种价格压力,最终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对于坂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陨落,更是对整个日本半导体产业的重创。往昔与他携手并肩、共赴征程的工程师和员工们,在种种无奈之下,最终皆被迫离去,各自奔赴其他领域,开启新的事业篇章。 尔必达的失败,象征着日本半导体的黄金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是坂本与美国的“血海深仇”的开端。 面对美国霸权的打压,坂本幸雄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要打破美国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垄断,而他选择了中国作为反击的阵地。此时,他已经72岁,但他的心中依然充满了对半导体产业未来的热情与憧憬。 在紫光,他几乎是以“战士”的姿态投入工作。每天清晨七点准时到达办公室,直到深夜十一点才离开,几乎连轴转。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他还亲自主持技术研发、项目评审,甚至到各地的晶圆厂一线,亲自与工程师们讨论每一项工艺细节。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生产进展,都是他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所付出的心血。 坂本幸雄深知,中国芯片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卡脖子”技术的瓶颈。为了帮助中国突破这一困境,他带领团队制定了清晰战略。 首先,他集中资源攻克了成熟制程的DDR4技术,成功实现小规模量产,这一突破打破了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全球巨头的垄断地位,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接着他将目标瞄准了先进的DDR5技术,带领团队加速追赶,力求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的3D NAND Flash技术,抢先布局这一新兴技术领域,以期在未来的半导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突破,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它们象征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逐步缩小与美国及日韩巨头的差距。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坂本幸雄还在紫光成立了“存储技术实训基地”,并亲自编写教材,传授自己几十年的研发经验。他的这份执着和无私,将大量的半导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出来。 这些年轻工程师后来纷纷投身于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国内顶尖半导体企业,成为推动国产芯片发展的中坚力量。 坂本的一生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复仇,他的贡献,也让无数技术骨干得以成长,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腾飞的动力源泉。 他的晚年投身中国半导体事业,实际上是在为全球那些被美国科技霸权压迫的国家争一口气,是对美国长达几十年的产业垄断进行的有力反击。 坂本幸雄不仅是在为自己、为日本复仇,更是在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自由竞争发声。他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全球科技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部分。 坂本幸雄的一生,是技术与命运抗争的缩影。他用自己的专业与经验,不仅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去霸权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坂本幸雄的故事,无疑是一个生动的榜样。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压力与挑战,只要坚守信念,终将迎来突破。 (主要信源:环球时报——离开紫光集团后,75岁坂本幸雄再到中企任职)
[浮云]2019年11月,72岁的日本半导体巨头原社长坂本幸雄加入紫光集
洞察观史
2025-10-09 11:47:12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