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提刑官最有名的不是宋慈,其实是西门庆 提起“大宋提刑官”,很多人会想到 《洗冤集录》的作者宋慈,然而在现实中,《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是水浒传和金瓶梅两本书的男主角,家喻户晓,知名度更高。 01 西门庆的官职,怎么来的? 在《金瓶梅》中,西门庆原本只是个在县前开生药铺的普通商人。虽然他结交的朋友不乏周守备、夏提刑、张团练这样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充其量只是个有钱的土财主。 西门庆的官场转折点,在于他给当朝太师蔡京送上了一份丰厚的生辰纲。 蔡太师一高兴,便将西门庆这个平民百姓直接提拔为“金吾卫衣左所副千户、山东等处提刑所理刑”。于是,西门庆摇身一变,成了山东提刑所的理刑副千户。 用今天的话说,西门庆担任的相当于省公安厅副厅长的职位。他每日骑着大白马,头戴乌纱帽,在街上招摇过市,好不威风。 02 提刑官的本来职责 要理解这一职务的讽刺意味,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宋代“提刑官”的真正职责。 提刑官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作为宋代在“路”这一级设置的官员,他们负责地方刑狱、诉讼。 《宋史·职官志》记载,提刑官“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换句话说,提刑官掌握着地方司法刑狱的监督审核大权,对于杖刑以下的犯罪,知县可判决;徒刑以上的犯罪,由知州判决,而“提刑官”主要负监督之责;州县的死刑犯一般要经过“提刑官”的核准。 他们每年定期到所辖州县巡查,查看囚犯的人数、囚禁时间,审理疑难案件,平反冤狱,接受民众上诉。这样一个牵动千万底层百姓疾苦的岗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03 西门提刑的“办案”手段 就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西门庆展现了他独特的“办案智慧”。 当韩道国的妻子王六儿与小叔子二捣鬼通奸被捉,几个光棍将他们赤条条绑在柱子上要送官时。韩道国求助于西门庆。 西门庆的处理方式干净利落——叔嫂通奸之事不问,反把捉奸的光棍们打了个半死。如此办案,让人瞠目。 苗青杀人案更暴露了西门庆的贪腐本色。苗青伙同两个船家杀害主人苗天秀,霸占苗家财货。案发后,苗青通过王六儿给西门庆送上50两银子求情。 西门庆看后笑道:“这些东西儿,平白你要他做甚么?……这一拿去,稳定是个凌迟罪名。……拿这些银子来做甚么?还不快送与他去!” 这并非西门庆清廉,而是嫌钱少。最终,当苗青凑够一千两银子送到西门庆门上时,这位提刑官便承诺饶他一命,并将其中五百两转送夏提刑,两人合伙包庇了这起谋财害命的主犯。 04 考核优等的“优秀提刑官” 更讽刺的是,西门庆这样的官员,却在考核中获得了高度评价。 在《金瓶梅》第70回,兵部对西门庆的考语是:“才干有为,精察素著。家称殷实而在任不贪,国事克勤而台工有绩。翌神运而分毫不索,司法令而齐民果仰。宜加转正,以掌刑名者也。” 西门庆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成了“优秀提刑官”,从副职转正为“掌刑千户”。 而当巡按御史曾孝序查明西门庆的罪行,上书弹劾他“受苗青夜赂之金,曲为掩饰,而赃迹显著”时,结果却是弹劾者反遭罢黜。 西门庆用“金镶玉宝石闹妆一条、三百两银子”打点太师府,而曾孝序则被蔡京贬为陕西庆州知州,最终又被陷害而“窜于岭表”。 05 西门庆与宋慈的镜像对比 西门庆与宋慈,两个同为“大宋提刑官”的历史与文学形象,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慈是高级刑法官,被誉为中国法医鼻祖,他重视证据,遇有死者,“必根究其所以致死”。他代表着法制的公正与科学的断案精神。 而西门庆则恰恰相反,他将司法权力视为谋取私利、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在他的运作下,法律不再是正义的天平,而是权钱的奴隶。 《大宋提刑官》电视剧中,宋慈的结局是绝望的,他收集的满朝文武罪证被一场宫中大火烧得干干净净。他最终明白了自己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只能辞官归隐。 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却官运亨通,只有在纵欲过度而亡后,才结束了他荒诞的仕途。 这种对比凸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某种制度下,恪尽职守的清官举步维艰,而善于钻营的贪官却如鱼得水。 06 提刑官背后的系统腐化 西门庆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文学角色的塑造,更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的现实。 通过西门庆和夏提刑之流贪赃枉法、假公济私的描写,作者兰陵笑笑生很可能意在揭露明代厂卫特务组织的黑暗。 史书上,宋慈的名字背后是《洗冤集录》的科学精神与人道关怀;而西门庆的身影后,却是权钱交易与司法腐败的赤裸现实。 今天当我们回顾“大宋提刑官”这一历史职位时,西门庆这一形象比清官宋慈更能揭示历史上某些时期司法系统的真相。一个西门庆倒下了,千万个西门庆却可能在制度的缝隙中滋生。 如《大宋提刑官》主题曲所唱:“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空怅望,人寰无限,丛生哀怨。”
“谷道破裂而死”,其状之惨!1126年冬夜,宋徽宗最宠爱的小女儿,被灌下了几杯烈
【4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