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两袖清风的领袖,是如何用二十年搞垮一个超级大国?咱们聊苏联解体,总爱把锅全扣在戈尔巴乔夫一个人身上。 但你要知道,他接手的那个摊子,早就不是什么超级大国了,那是一个外表强壮,内里早已被掏空的巨人。 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妥妥的世界第二,有航天、有核潜艇、军事实力一顶一强大,但这是外壳撑着的样子。 里面除了军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早就让整个国家僵化了。 经济失去了活力,改革的空间越来越小,工厂产什么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上层计划表拍脑袋定的,全国的资源都往重工业上堆,轻工业、消费品却穷得像战后废墟。 公民手里攥着卢布,却连鞋子、肥皂都得排长队买,这种状态运行几十年,不出事才奇怪。 更深的问题在于体制的惰性,从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苏联社会的活力被一步步抽干。 上层干部一批批老化,“职务名册制”让一部分人稳坐高位,普通人的工资差距虽小,但非工资福利差得天远。 房子、汽车、医疗都得靠关系,整个社会在表面上的“平等”下,形成了一个吃特权的阶层。 他们只对自己的利益负责,对国家未来没兴趣。 等到八十年代,新的年轻人看着西方的繁荣,再看看自己灰蒙蒙的生活,心里的信仰早就散了。 普遍观点常说是戈尔巴乔夫毁了苏联,事实上,他想救。 上台后他提出经济改革和公开化政策,想让国家重新有点生气,但改革的问题在于方向太急,节奏太乱。 他试图一口气搞清经济效益、搞活市场、搞政治开放,结果哪一头都没抓牢。 原来的计划经济体系没完全放掉,新机制还没建立,等于断了旧的饭碗,又没给新的路子。 很多企业没人敢投,也没人敢接。 生产下降,市场物价失控,民众生活反而更难,原本的信任彻底崩塌。 政治开放又是另一场灾难,戈尔巴乔夫鼓励言论自由,取消新闻审查之后,媒体开始放开手脚骂政府。 这在当时看是“进步”,但群众几十年没经历过公开批评的氛围,一下子变成“谁敢说点反体制的话就是英雄”。 很多人不再信苏共,意识形态被彻底冲垮,以前精英口口声声信仰社会主义,结果真到关键时刻,一个个往资本主义那边跑。 美国和西欧趁机推动“民主化”,各种反苏力量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媒体上,苏联的社会整合机制全面失效,政治和社会结构同时坍塌,这才是真正的致命伤。 在苏联解体的那个时代,冷战的竞争让国家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投到军备竞赛,经济增长靠的不是生产,而是债。 美国在八十年代末推出“星球大战计划”,逼着苏联加倍投入,结果军费占GDP比重高得离谱,人民生活进一步被压缩。 后来油价暴跌,外汇收入锐减,财政彻底绷不住。 国防工业强得可以打仗,却养不活国家,老百姓手里的储蓄成了废纸,这种苦日子持续几年,任何宣传都已经救不了人心。 很多人也都在设想,如果那时换个人,苏联能不能不解体呢? 实际上换谁来都一样,因为问题的根在体制,不在个人。 勃列日涅夫那个时代的经济政策早就把苏联拖进了深渊,你让一个刚上任的政治家去修复几十年的体制病,这本身就不可能。 更别忘了,当时国际环境整体在变化,新科技革命、信息化浪潮已经开始,计划经济应对这些变化几乎没有空间。 苏联内部依赖重工业、排斥创新、忽视消费的结构,注定跟不上新的全球格局。
一位两袖清风的领袖,是如何用二十年搞垮一个超级大国?咱们聊苏联解体,总爱把锅全扣
阿皮历史库
2025-10-09 12:01:39
0
阅读: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