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至!老话“早寒露雪堵门”要应验?今年冬天冷暖真相藏不住了 热点概况

小蜜创作 2025-10-09 21:57:49

寒露已至!老话“早寒露雪堵门”要应验?今年冬天冷暖真相藏不住了 热点概况 10月8日,寒露节气准点报到,太阳正好到达黄经19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的“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太贴切了,地面的露水比白露时凉了不少,眼看就要凝成霜。 这时候全国气候早就“南北分家”了:北方已经是层林尽染的深秋,东北部分地方都快摸到冬天的边;南方秋意越来越浓,暑热彻底没了踪影,10℃等温线稳稳挪到了秦岭淮河一线。更关键的是,今年寒露落在农历八月十七,是老辈人说的“早寒露”。民间一直有“早寒露三九雪堵门,晚寒露春节冻死牛”的说法,意思是寒露在八月来,冷空气可能提前南下,冬天来得早、雪下得大;要是九月才到,降温就会推迟。最近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 态度观点 说实话,今年这“早寒露”还真藏着冬天的“小秘密”,但冷不冷可不能只信一句谚语,得把老祖宗的经验和科学预测凑一块儿看才靠谱,这事儿跟咱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先说说老祖宗的经验为啥靠谱。古人观节气测冷暖可不是瞎蒙,那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观察总结。像“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这话太实在了——数据都能作证,寒露是秋天里气温降得最快的节气,平均一天能降3.41℃,我国平均最高气温到这时候就会在下半年首次跌破20℃,单衣确实该收起来了。还有“寒露天无雨,冬季雨雪多”,在黄淮流域这话准头能到65%,可见寒露的天气真能透露出冬天的影子。不过得说清楚,这谚语有地域讲究,在华南地区准头还不到30%,不是全国都适用。 但可别光靠老经验,科学数据才更有说服力!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从2025年6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就一直偏凉,已经形成了弱拉尼娜现象。这玩意儿可厉害,能让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飙到70%,2008年南方雪灾、2021年的“霸王级”寒潮,全是在拉尼娜年发生的,这可不是巧合!更让人担心的是,今年北极海冰范围只有342万平方公里,是卫星观测以来第二少的,极地涡旋不稳,冷空气就容易冲破“防线”往南跑,这可是强寒潮的“导火索”。 最特别的是,今年冬天会是“冰火两重天”,不是一直冷到底。前冬(12月前)受全球变暖影响,全国大部分地方气温会比常年高1-2℃,华北、黄淮的朋友可能会说“冬天也不冷啊”,但可得小心11月中下旬可能突然降温,就像2023年11月华北那场暴雪,说不准就突然来了。可到了隆冬(2026年1-2月),拉尼娜就开始发力了,西伯利亚高压会比平时强5-8百帕,江南、华南可能会连着下低温阴雨,长江中下游甚至可能遭遇2008年以来最厉害的雨雪冰冻,春节前后豫鄂皖苏一带说不定能积30厘米以上的雪,这不就是“雪堵门”的真实写照吗? 还有个得提防的“坑”是“倒春寒”。2026年春节在2月17日,正好是“七九第五天”,农谚说“七九河开”,本该暖和起来了,但国家气候中心提醒,拉尼娜年过后,春天降温的风险特别高,参考1954年、1969年的情况,3-4月可能突然变冷,这对地里的冬小麦和早春播种的庄稼都不是好事。所以就算前冬暖和,厚衣服也千万别急着收,不然准得被冻个措手不及! 有人说“全球变暖了,冬天不会冷”,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近120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确实升了1.5℃,但极端低温反而更凶了,强度增加了17%。北极每暖1℃,东亚的冬天风就可能强8%,2024/2025冬天北极就比平时暖了4.7℃,结果中纬度就来了寒潮。这就是“变暖中的变冷”,冬天忽冷忽热,昨天还穿卫衣,今天就得套羽绒服,太折腾人了! 结尾总结 寒露就是冬天的“先行信使”,今年的早寒露加上拉尼娜、北极海冰减少这些信号,注定这个冬天不平淡,“前暖后冷”“忽冷忽热”会是常态。老祖宗的谚语抓准了局部规律,科学预测才能看清全局,别被前冬的暖和骗了,也别为隆冬的寒冷慌神。 应对这样的冬天,提前准备最关键:北方朋友赶紧检查暖气,南方朋友备个移动取暖器;农民伯伯按指南给冬小麦保墒,柑橘地喷点防冻液;老人孩子更得注意,心脑血管病高发期可能提前,5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寒潮天别晨练。 你家那边寒露是晴是雨?当地有啥预测冬天冷暖的老话?今年准备好应对“前暖后冷”了吗?来评论区聊聊,分享你的防寒小妙招! 寒露节气 2025冬天冷暖预测 早寒露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瑶瑶旅游

瑶瑶旅游

2
2025-10-10 03:13

北方深秋?山东中南部10月8号还穿短袖

小蜜创作

小蜜创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