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9 23:12:04

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跃,还给他送了3个大花圈,可几年后,他们就因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年春天,山西灵石县城门口摆了三个大花圈,它们挂着黑白横幅,写着“恭送耿县长”,围观的人们表情复杂,有人笑,有人议论,甚至有人放起鞭炮,谁能想到,这成为了一个故事的开端,一个被误解的县长与一座老宅的传奇。   彼时,灵石是一座资源枯竭的小县城,财政收入一年刚过一亿,生活不易,年轻人纷纷离开,耿彦波刚刚走马上任,面对满城灰尘和经济困境,他选择了别人不敢碰的路——修复那座破败的王家大院。   这座大院面积巨大,曾是清朝静升王氏的府邸,可多年荒废,墙皮剥落,屋顶漏雨,被视为破败的象征,耿彦波并非盲目迷信,而是看中了这里隐藏的潜力,他决定投入数千万修复它,一桩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投资。   许多人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这钱用来修古建筑是浪费,百姓更希望改善基本生活,当时有人写举报信,有人直接嘲笑耿彦波是在玩“形象工程”,对他的质疑声此起彼伏,面对压力,他选择无声埋头,身体力行,亲自跑工地,收集旧砖旧瓦,力求还原大院的风采。   修复完成的初期,王家大院几乎无人问津,游客稀少,甚至守门老人都感到无聊,很多人坚持认为这钱白花了,耿彦波“花钱买了个烂摊子”,那年他离开灵石时,三只花圈成为了嘲讽的标志。   到了2006年,王家大院先后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接着热播的电视剧让这座古宅声名大振,游客蜂拥而至,门票收入迅速攀升,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   昔日嘲笑耿彦波的人,开始排队买票,并感叹如果他还在,该多好,村民收入水涨船高,有人靠街边小吃买房,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过去的嘲讽成为了耐人寻味的反讽,当年的花圈似乎成了历史的标记。   耿彦波的执政风格一向坚定果断,灵石的转变只是他城市治理理念的起点,后来在榆次,他推行大规模城建拆迁,重塑古城风貌,虽然也遭遇非议,但逐渐被理解,大同任上,他提出“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策略,努力将煤都转型为旅游城市。   在大同,那些被批为“拆真建假”的工程最终成了城市安全的保障,百年难遇的洪水中,人工建设的水系和防护设施有效降低了受灾率,耿彦波的决策不仅是眼前的项目,更是对未来城市生命线的深远布局。   不少人习惯于用眼前的得失评价领导者,却忽视了那些耕耘未来的付出,耿彦波刚入县时被骂成“疯子”,离开时被递上花圈,多年后,人们泪洒街头挽留一位即将离开的市长,民意的转变,恰恰反映了时间和成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标准。   耿彦波不为名利所动,始终把百姓利益放首位,他深知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连续性,敢于抗拒质疑,坚持将历史资源转变为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虽然他并非完美无缺,但他的远见和执着,对灵石乃至多个城市产生了持久影响。   如今,灵石城里,那个曾被嘲笑的王家大院,已经成了旅游名片,带着韵味的砖瓦和彩绘,向游客讲述着一位县长的固执和坚持,那座曾经让人不解的老宅,成了温暖人心的文化宝库和生财之源。   花圈早已被石碑取代,上面刻着耿彦波离职时的话:“让大家骂吧,时间会证明对错,”这句话不只针对灵石,更适用于每一个为未来坚定前行的人。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资源有限、发展艰难的环境中,耿彦波的故事告诉我们,耐心和远见是最重要的资本,有人嘲笑,有人质疑,唯有时间能检验是否正确。   经济的转型需要敢于下重注,文化和旅游的价值非一朝一夕可见,灵石的变化,正是一场由坚持和信念点燃的希望之火,熠熠生辉。   在领导和治理的道路上,耿彦波展现了一个治理者的担当,他用行动证明,坚持自己的判断,逆流而上,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信息来源:山西晚报《王家大院:从废墟到4A景区的涅槃》2025年8月4日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