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还是来了?本来中俄两国免签也是为了双方能够加深友谊,友好发展,可是当大批的俄罗斯人来到中国以后,随之带来的还有社会的不安定。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9月15日免签政策落地到现在,央视新闻都说的很清楚,所谓“副作用”根本不是什么治安乱局,顶多是政策落地初期的管理挑战。 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政策生效首日,黑龙江入境的俄罗斯旅客就有1023人,比前一天增长107%,其中890人是免签入境,黑河一个口岸就占了57%的免签量。 吉林珲春更热闹,两天入境超千人,景区预约量比去年同期涨了20%。 但这些人可不是来惹事的,黑河早市上全是买蔬菜水果的俄罗斯游客,摊主王淑清都能跟人用俄语打招呼,人家要么现金付款,要么扫微信支付宝,秩序好得很。 还有去看牙的,黑河市一家门诊部每月要接100多个俄罗斯患者,安吉拉说这里技术好还便宜,专门推荐给朋友,这里里外外都透露着民生交流的热闹劲。 被传成“副作用”的那些事,其实大多是服务衔接的小问题,跟“不安定”八竿子打不着。 比如语言沟通,珲春口岸早有准备,直接开了“单免专用通道”,还派了俄语流利的民警驻场,填表格、问政策都有人帮衬,通关效率高得很,俄罗斯游客谢尔盖都说“填个表格就能进,太方便了”。 虽然确实偶尔会有消费纠纷,但吉林省9月1日就启动了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满200元就能退9%或6%的税,超市店长都能熟练办手续,真有纠纷还有市场监管的双语调解员盯着,根本闹不起来。 所谓“副作用”,不过是政策红利释放太快,部分配套服务没跟上的暂时现象,跟“社会不安定”这种严重说法比,差着十万八千里。 咱看遍了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最近一个月的公告,还有黑龙江、吉林的地方警情通报,压根没见着俄籍人员引发的重大治安案件,连普通斗殴、盗窃的统计数据里,都没出现“数量激增”的说法。 反倒是能看到一堆便民措施:哈尔滨机场开了8条对俄航线,边检加派警力保证通关;绥芬河的批发商场专门配了俄语导购,生怕交流不畅;连未成年人入境的规定,总领事馆都写得明明白白,跟成年人一视同仁,管理上细致得很。 要是真有“不安定”,这些精力早该用在维稳上了,哪还能一门心思搞服务优化? 退一步说,就算有管理上的小麻烦,跟免签带来的好处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中俄相互免签是双向善意,能极大促进旅游交流,9月下旬尼日利亚、越南都跟着学,承认中国的适航证,这就是政策示范效应。 对咱老百姓来说,黑河早市的摊位因为俄罗斯游客多了,收入涨了三成;珲春的景区因为客流增加,多雇了二十多个当地人当保洁、导购,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波音空客卡咱大飞机脖子的时候,俄罗斯是少数愿意跟咱合作大飞机材料的国家,现在民间交流热起来,长远看都是战略互信的基础,这点管理成本算得了什么。 但我们要警惕的是,某些人故意炒作“副作用”“不安定”,背后藏着挑拨中俄关系的心思。 美国、欧洲这些年一直想离间中俄,又是搞制裁又是放谣言,现在看到两国民间交流越来越热,就有人开始编“治安乱局”的瞎话,想让咱们自己把大门关上。 这种套路不新鲜,当年中日韩自贸区要推进,就有人炒“日本游客素质低”;现在中俄免签见效,又来这套。 但数据不会说谎,1.2万小时的C919安全飞行记录打了波音的脸,中俄免签后零重大治安事件的事实,也戳破了这些谣言。 说到底,所谓“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要么是对政策落地初期正常磨合的过度解读,要么是别有用心的造谣。 9月15日到现在,从珲春的俄语民警到黑河的双语菜单,从退税政策到景区服务,咱们看到的是政府在主动解决问题,是两国老百姓在真心实意交流。 那些喊“不安定”的人,不如去边境口岸看看,看看通关的秩序,问问商贩的收入,听听游客的评价,别坐在家里编瞎话。 中俄友好不是喊出来的,是靠一次次跨境的脚步、一次次真诚的交流攒出来的,这点管理上的小挑战,挡不住两国人民走近的大趋势,更算不上什么“副作用”,顶多是发展路上的小坎坷,迈过去就是更宽的道。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