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新教改”实施后,急哭一众家长:“这比英语还难!孩子可怎么办?”郑强更是毫不留情痛斥:“现在很多人说不会英语的就是‘文盲’,说这种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 教育部的回应其实早把话说明白了:英语主科地位不动,但要“减难度、增应用”——不是不让学,是别再把孩子逼成“只会背单词的机器”。去年年底发布的《高考英语改革方案》里写得很细:总分还是150分,但听力口语占比从20%提至30%,笔试里死记硬背的单选题砍了一半,多出来的题全是“跨学科场景题”。比如有地方模拟考就出了题:让用英语写一段“中医针灸疗法”的介绍,还要标注关键穴位的英文译名——这哪是考英语?分明是考孩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再用外语讲出去。 家长急哭,就是因为这套“新玩法”戳破了以前的“刷题套路”。上海的李女士晒过孩子的试卷:以前孩子靠背范文能拿高分,现在遇到“用英语分析共享单车的环保数据”这类题,单词都认识,却不知道怎么把数据和观点串起来。更让家长犯难的是口语考核——以前报个默写班就能补,现在得练“即兴对话”,比如老师随机问“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孩子不仅要会说,还得有逻辑。有家长算过,为了练口语,现在报的“情景模拟课”,费用比以前的刷题班贵了两倍,还不一定见效果。 郑强这话不是没道理,他痛斥的从来不是“学英语”,而是“唯英语论”的歪风。他之前在演讲里举过个真事:某高校材料专业的学生,英语六级考了580分,可面对“高强度铝合金”的中文实验报告,居然把“屈服强度”写成了“弯曲强度”——把太多时间耗在英语上,连自己专业的母语术语都没吃透,这算哪门子的“有文化”?还有企业招聘更离谱,前台、行政岗都要求“英语四级以上”,明明日常工作连句英文都用不上,却把英语当成“筛人的工具”,逼得学生一边考研一边刷四六级,本末倒置。 以前家长总觉得“英语学好就能走天下”,现在才发现,教改要的是“用英语讲好中国事”。北京某中学的英语老师说,现在上课会让学生分组用英语辩论“汉服文化该不该走向世界”,还会带他们翻译《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得先懂“仁”的意思,才能准确译成“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背“abandon(放弃)”要难,但孩子记得牢,还能明白“学英语不是为了讨好谁,是为了让世界听懂中国”。 家长慌的不是“难”,是怕跟不上这种“新节奏”。以前能靠“报班刷题”帮孩子提分,现在得陪着孩子看《中国日报》的英文版,一起查“神舟飞船”的英文报道,甚至得自己先搞懂“碳中和”怎么用英语表达。但换个角度想,这种改革其实是把英语从“升学枷锁”变回了“交流工具”——毕竟以后孩子不管是做科研,还是搞外贸,要的是能跟外国人聊“中国5G技术”,不是只会背“苹果是apple,香蕉是banana”。 郑强说的“真正的文盲”,其实就是那些把英语捧上天,却忘了本的人。英语从来不是敌人,盲目崇拜英语、忽略母语和文化才是问题。现在的新教改,不过是把歪了的方向掰回来,只是这个过程里,家长和孩子都得慢慢适应——毕竟,能用地道的中文理解世界,再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中国,这才是新时代需要的能力。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波“反转”绝了!万万没想到教育部的最新决定依然是“英语不改”,这让家长们更
【2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