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8年,金兀术在弥留之际叮嘱金熙宗:“我走后,千万不可随意与南宋开战,胜算很小。倘若赵构北伐,你就把天水郡公送到开封,帮他称帝。”显然,金兀术对南宋颇为了解,留下的应对之策也很合理,可金熙宗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1130年的富平之战,5万金兵对阵18万宋军,金兀术都被团团围住了。眼看就要被包饺子,韩常二话不说,挺着长矛就往宋军阵里扎。史书说他“往返冲击十余次”,跟开无双似的。乱军之中,一支冷箭射中他左眼,他当场拔出箭头,抓了把沙土糊在眼眶上止血,接着冲杀。就凭这股狠劲,硬是撕开个口子,让金兀术捡回一条命。 那时候的金兵,战斗意志和单兵素质有多恐怖。反观宋军,虽然人多,但里面有个叫赵哲的将领,带着他那帮“空降兵”,被金军一冲就散,结果直接带崩了全场。18万大军啊,就这么一败涂地。 那时候的韩常,意气风发,觉得宋军不过如此。可十年后,也就是1140年,当金国再次准备大举南侵时,韩常的调门儿彻底变了。 出征前,他对部下说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话:“今昔事异,昔我强彼弱,今我弱彼强。所幸者,南人未知北间事耳。” 这十年,发生了什么? 首先,金国这边,那些跟着完颜阿骨打从白山黑水里杀出来的老兵油子,死的死,老的老。女真总共才多少人?根本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消耗。更要命的是,金国高层内斗得厉害,完颜昌这些想议和的,被金兀术和金熙宗联手给咔嚓了,朝堂上一片肃杀。 而南宋那边,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战火的淬炼下,一群战神横空出世。岳飞、韩世忠、刘锜、吴玠……哪个不是狠角色?他们手下的兵,也不是十年前富平战场上那些一触即溃的软脚虾了。尤其是岳飞的“岳家军”,那战斗力,简直是当时的天花板。 韩常的预言,很快就在战场上得到了验证。 1140年,金兀术撕毁和议,兵分四路南下。一开始确实势如破竹,可很快就撞上了铁板。先是刘锜在顺昌,用几千疲惫之师,硬生生拖垮了金兀术的十万大军,打出了经典的“顺昌之战”。 紧接着,就是岳飞的高光时刻。在郾城,岳飞的“背嵬军”用麻扎刀、大斧,专门招呼金军引以为傲的“铁浮图”和“拐子马”的马腿。重甲骑兵一旦倒地,就成了待宰的羔羊。金兀术最精锐的部队,就这么被岳家军给废了。此战过后,金军中流传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这不是恭维,是发自内心的恐惧。 后来在颍昌,岳家军再次大破金军主力。整个河南战局,被岳飞一手扭转。 金兀术这下真的被打疼了。他终于明白,韩常说的没错,时代真的变了。想靠硬实力碾压南宋,已经不现实了。 但金兀术毕竟是金兀术,他很快发现了南宋的“命门”——南宋的军队很强,但南宋的朝廷很弱。 1141年,金军在正面战场屡屡受挫,韩常奉命去淮西打张俊,想捏个软柿子。结果在柘皋又被打得灰头土脸。按理说,宋军应该乘胜追击。可笑的是,南宋这边13万大军云集淮西,各将领却各怀鬼胎,谁也不配合谁。皇帝赵构心里想的更是“见好就收,赶紧议和”。 这就给了韩常机会。他假装败退,转头突袭濠州,然后设下埋伏。宋军果然上当,杨沂中率领的皇帝亲兵“御前军”两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一场本该大胜的战役,最后因为内部不和与指挥失当,硬是打成了惨败。 淮西的这次反转,让金兀术和韩常看得透透的:宋军的战斗力上来了,但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政治决心,简直是个笑话。 这就是韩常说的“南人未知北间事耳”的另一层含义——我们固然变弱了,但你们南宋的内部问题更大,你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的军事实力,更不知道我们有多虚弱。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绍兴和议”。金兀术用政治手段,拿到了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而南宋,则用杀掉岳飞的方式,自毁长城,向金国换来了所谓的和平。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1148年金兀术的遗言,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 “我走后,千万不可随意与南宋开战,胜算很小。” 这不是怂,这是基于血的教训得出的清醒认知。他亲身领教过岳家军的厉害,他知道金军的精锐已经打光了,再打下去,就是拿国运去赌。 “倘若赵构北伐,你就把天水郡公送到开封,帮他称帝。” 这是他一生政治和军事智慧的结晶。天水郡公是谁?就是被俘的宋钦宗赵桓,赵构的亲哥哥。 如果赵构真的铁了心北伐,金兵正面战场顶不住了。这时候,金国把宋钦宗往开封一放,给他一支军队,让他登基称帝。那南宋内部立马就得炸锅。你是听临安的赵构的,还是听开封的“先帝”赵桓的?这不就是南北朝2.0版吗?赵构最怕的是什么?不就是迎回二圣,自己皇位不保吗?金兀术这一手,直接戳在了赵构的死穴上。他根本不需要打赢宋军,只需要让宋朝自己内乱,就能轻松化解危机。 可惜啊,金兀术的这番苦心,金熙宗没听进去,或者说没机会听了。金兀术死后没多久,金熙宗就被他堂弟完颜亮给干掉了。完颜亮是个战争狂人,他压根不信金兵打不过宋军,后来悍然发动大规模南侵,结果在采石矶被虞允文一介书生打得大败,自己也落得个众叛亲离、死于内乱的下场。
1565年,嘉靖决定处斩严世蕃,严嵩跪了三天三夜,也没见到嘉靖。回家后,严世蕃非
【37评论】【7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