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国外

阿皮历史库 2025-10-10 13:39:19

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了荷兰的一艘过时挖泥船,可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国外居然反而重金向中国购买这艘船,但商务部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只租不卖!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百废待兴。     沿海地区想搞港口建设、航道疏通、填海造地,但国内还没有能力制造大型的现代化挖泥船。     那时候,任何涉及到大型工程装备的领域都是短板。     造船有造船厂,但造挖泥船尤其是高效自航式的吸绞型挖泥船,对技术要求极高,设计复杂,牵涉动力系统、泥泵、管线、定位、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那时的国内工业水平还没到能独立完成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决定花重金从荷兰购买一艘旧船。     当时中国并不是和西方国家有很密切的经贸往来,所以能通过特殊渠道买成这艘船,我们用4吨黄金换一艘已经比较老旧的挖泥船,放在现在的眼光来看绝对不是合算的买卖。     更让人憋屈的是,这艘后来被命名为“津航浚102”轮的船早已过时,荷兰人交付时还把关键部位用铁皮焊死,连船舱都不让中国工程师踏入半步。     技术人员只能蹲在甲板上,借着阳光观察设备外形,用手触摸部件纹路,在小本子上一笔一划勾勒结构。     没有图纸就拆解零件反向推导,没有维修手册就反复测试性能,就连最基础的螺旋推进器原理,都是靠着这样“偷师学艺”才弄明白。     这艘船就像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工程师们日夜泡在船上,把每个零件的构造、每处管路的走向都刻进脑子里。     时间一晃几十年,当初的“津航浚102”轮在反复改造中不断焕发新生,而中国的疏浚技术也踩着这艘船的肩膀步步攀升。     正是通过它,中国第一次真正系统地了解了现代挖泥船的工作原理和装备体系。     此后,国内的几家造船厂和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挖泥船的仿制、改进和创新。     可以说,它是中国现代疏浚装备产业的起点。     时间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开始逐步打开。     港口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重头戏,从南到北,沿海地带都在修码头、扩港口,用的都是挖泥装备。     而那时候中国已经不再需要进口外国的旧船,开始自己能造、能修、能出口。     长江口、珠江口、天津、青岛等地的工程,都是中国挖泥船产业成长的“实战课”。     等到九十年代,中国已经能制造出功率更大、深度更深、效率更高的现代化大型挖泥船。     新世纪以后,中交集团旗下的天航局、上航局吹响了“中国疏浚”的冲锋号。     通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中国造船厂成功建造出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比如“天鲸号”“天麒号”“浚洋一号”“天鲲号”等。     尤其是“天鲲号”,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世界先进的自航绞吸挖泥船,代表着中国疏浚装备的最高水平。     这些船已经不仅能在国内港口工程上使用,还承担国际项目,从中东人工岛到东南亚港口拓建,处处都有中国挖泥船的身影。     如今,中国已经从“求别人卖旧船”变成了“别人排队求租中国的船”。     那艘当年四吨黄金换回来的旧船后来经过改造、延寿,一直服役了数十年,竟然还能在国外工程项目中用得上。     有外国公司想直接买走,但中国方面只同意租用。     当年花4吨黄金买老船的决定,虽然沉重,却点燃了一个产业的火种。     这和当年中国人花高价去买喷气发动机、数控机床、芯片设备的方式很像,看似昂贵,但换来的却是独立发展的机会,国家靠积累经验、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自己的路。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海底吹风

海底吹风

1
2025-10-10 19:16

不得不承认没有样品我们造不出来。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