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玛玛喽 2025-10-10 13:42:08

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新教改”实施后,急哭一众家长:“这比英语还难!孩子可怎么办?”郑强更是毫不留情痛斥:“现在很多人说不会英语的就是‘文盲’,说这种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 “把英语踢出高考,取消主科地位!”这话在家长圈里传了好多年,不少人觉得孩子没语言环境,学英语费时间还没用,浙大的郑强教授更是说得直白:“现在有人说不会英语就是‘文盲’,说这话的人才是真文盲!”他觉得这二十年里,英语占了中国孩子太多宝贵时光,其实是民族不自信的表现。 大家正盼着能给孩子减减负,教育部的回应来了,一句话说透:英语不会从高考里取消,主科地位也不变,但会适当降低分值。消息一出,不少家长松了口气,想着终于不用逼孩子死磕英语了。可没等这口气松完,新教改的另一变化就让他们彻底慌了神——英语分值降了,语文却要提到180分,这“大语文时代”一到,家长们直呼“比英语难多了,孩子可怎么办?” 以前家长愁英语,无非是背单词、练语法,现在愁语文,愁的是摸不着边。这“大语文”可不是以前念念课文、写写作文那么简单了,核心就是“范围广、要求高”。小学的古诗文从69篇增加到129篇,初高中的量还得往上加,高考里古诗文分值占比能到30%到50%,北京卷光文言文和古诗文就考44分,再算上名著阅读,这部分分数快赶上一篇作文了。有家长算了笔账,要是孩子从小不积累这些,中高考光这一项就得丢40多分,这可不是小数目。 更让家长头疼的是,语文不再是靠课本就能应付的了。就像英语改革后开始重实际应用,语文也从简单的知识考察变成了综合能力比拼。以前孩子背背古诗文译文就行,现在得理解背后的文化典故;以前读几本指定名著就够,现在可能要涉猎历史、哲学类的拓展读物。不少家长自己都分不清“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更别说辅导孩子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对着长篇古文发愁,急得整夜睡不着。 其实不管是英语还是语文的改革,方向都挺明确的。英语没被取消,是因为它作为国际交流工具的价值还在,但课时减了、更重应用,就是不想让孩子再陷在“聋哑英语”里浪费时间。而语文提分、加古诗文,是想让孩子多积累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和郑强教授说的“别过度夸大英语分量”其实是一个道理。 可道理归道理,家长的焦虑是真的。以前能靠报英语补习班追分,现在语文靠短期冲刺根本没用,得靠长年累月的阅读和积累。有家长试着带孩子读《史记》选段,孩子读了三遍还不知道讲的啥;想让孩子背新增加的古诗文,孩子背完下句忘上句。这时候大家才发现,比起死记硬背的英语,这种拼底蕴的语文更难抓。 说到底,教改不是要跟孩子、家长“作对”,而是想让教育更贴合实际需求——既保留英语的工具属性,又捡回语文里的文化根脉。只是对家长来说,得赶紧转变思路,别再盯着“补哪科提分快”,而是陪着孩子多读书、多积累。毕竟英语和语文都不是突击能学好的,前者靠多用,后者靠多读,这才是改革真正想让孩子学会的本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玛玛喽

玛玛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