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绝情?李显龙说 “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 背后是小国的求生本能 最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一句话,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这话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毕竟在新加坡,街头能看到不少汉字招牌,春节也会挂红灯笼,很多人说话还带着闽南一带的口音,处处透着中华文化的影子,怎么就说不是华人国家了呢? 其实新加坡的华人根基由来已久。晚清时候,国内不少地方的人迫于生计下南洋,其中就有很多福建、潮汕、海南的先民,他们跑到新加坡开荒、做生意,一代代扎根下来,慢慢就让华人成了这里的多数群体。但新加坡能走到今天,可不是一路顺风顺水,建国前的一场骚乱,成了刻在这个国家骨子里的记忆。 1964 年 7 月 21 日后来被烙上 “黑色星期二” 的印记,那天马来族民众正借着节日办游行,队伍走在街上挺热闹,结果和站在路边看的华人之间突然起了冲突,原本的喜庆一下就被冲没了。 冲突很快升级,街头到处是打斗,原本热闹的街区变成了混乱的战场。这场骚乱持续了挺久,还实行了戒严,造成了不少伤亡,更严重的是,它像一把刀把社会割开了口子,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后来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独立建国,这段历史成了执政者最不敢忘的教训。 有意思的是,李显龙本人和中华文化的联系并不浅。他从小接受华语教育,和家里晚辈聊天也常用华语,对中国文化很熟悉,任内也常去中国,推动过不少合作。可就是这样一个懂中华文化的人,却坚决要和“华人国家”这个标签划清界限,这背后其实藏着新加坡几十年的生存考量。 很多人看完李显龙的话,都觉得他“忘本”“太决绝”,可真要是站在新加坡的角度去想,就能明白这话里全是无奈,根本不是针对中国,而是这个小国在复杂环境里的生存本能。 最先要提的就是那道历史伤疤。1964年的种族骚乱不是偶然,当时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已经积累了很久,那场冲突让新加坡的管理者彻底明白,在这片土地上,要是靠族群标签来立国,迟早会出大问题。 从那以后,新加坡就特别注意族群平衡,比如建组屋的时候,会特意安排不同族群的人住在一起,就是怕族群隔离再引发矛盾。李显龙说“不是华人国家”,本质上是给所有族群吃颗定心丸这个国家不属于任何一个族群,不管是华人、马来人还是印度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这种抛开族群的国家认同,是用惨痛代价换回来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再看新加坡的位置,简直是在大国和邻国的夹缝里求生存。它面积很小,周围的国家大多是以马来族为主体,连日常需要的淡水都得靠别人供应。要是真把自己定位成“华人国家”,很容易让周边国家产生戒备,地缘环境肯定会变差。 而且在国际上,新加坡还得在大国之间找平衡,既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所以李显龙的话,更像是说给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听的。新加坡是个中立的国家,不依附于任何一方,只站在自己的利益这边。 这其实是新加坡从建国起就有的实用主义传统。当年李光耀领导新加坡的时候,就秉持“有用就是对的”原则,政策从来不拘于某种教条。比如为了和世界接轨,把英语定为官方行政语言;后来看到中国发展起来,又鼓励国民学华语。 这种实用主义渗透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包括外交和国家定位。对新加坡来说,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族群身份只能排在后面。李显龙的话,就是这种实用主义的延续承认华人多的事实,但不能让这个标签绑住国家的手脚。 有人说这是“两面派”,可小国的生存从来没有“任性”的资格。新加坡没有大国那样的纵深和实力,只能靠精准的定位和灵活的政策来保护自己。它要做的不是靠族群血缘攀关系,而是让自己在国际上“有用”,这样才能站稳脚跟。 其实啊,“不是华人国家” 这话跟否定中华文化压根没关系。新加坡一直都支持大家把各个族群的文化传下去,没让谁丢了自己的文化根儿,只不过更突出一点所有人首先得认 “新加坡人” 这个身份,这比啥都重要。 说到底,李显龙的这句话根本不是“划清界限”,而是一个小国用几十年时间总结出的生存箴言。从1964年街头的混乱,到后来刻意打造的族群和谐;从李光耀时代的实用主义,到如今的中立外交,新加坡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它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国际上,血缘和文化从来不是护身符,清晰的定位和务实的选择才是。新加坡没有因为华人多就偏向哪一方,也没有因为身处东南亚就盲从邻国,而是在夹缝里走出了自己的路。对它来说,国家不是族群的集合,而是所有国民共同的家园,这份超越族群的认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信源:新加坡媒体:更多新加坡人踏上“寻根之旅” 2025-09-09 08:12·中国青年网
听着绝情?李显龙说“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 背后是小国的求生本能 最近新
周律鸣法
2025-10-10 13:42:18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