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5架飞机靠近委内瑞拉,结果在离委海岸就剩 75 公里时被发现,据传硬生生被逼得返航,差一步就没成功。 10月3日,据参考消息报道,10月2日,委方的防空系统在加勒比海方向探测到了超过五架美国军用飞机,位置已经逼近到距离委内瑞拉海岸线只有75公里的地方。 这个距离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从北京城区飞到大兴机场那么远,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这已经不是“路过”或者“误入”的范畴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接近行为。 这事一出,委方反应相当强硬。他们直接用了“非法入侵”这个词,并且把话说到位了:这是挑衅,威胁主权,违反国际法,也违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基本准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委内瑞拉自己发现了,连一家哥伦比亚的航空公司都报告了美军战机的异常活动,说明这不是单一雷达的误判,而是多方可验证的事实。 委防长公开点名,称这是“战斗机的军事骚扰”,语气之重,在近年拉美与美国的关系中并不多见。 你可能会问,美国派飞机过去到底想干什么? 按常理推测,这类行动通常打着“例行侦察”或“自由航行”的旗号,但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的“自由”一旦靠近别国领空边界,就很容易被解读为施压甚至威慑。 尤其是现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的大背景下,任何一次靠近敏感区域的飞行,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路过”。 更何况是五架战机同时出现,这显然不是训练飞行那么简单。它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我有能力接近你的核心区域,我能掌握你的防空反应节奏。 但有意思的是,这次行动最终没能继续深入。根据委方的说法,这些飞机在距离海岸75公里处就被锁定并识别,随后转向撤离。 换句话说,美国方面可能原本计划进行某种试探性抵近,但在确认已被对方全程监控、随时可能触发更强硬反制后,选择了退让。 这说明什么?说明委内瑞拉的防空体系并非形同虚设,至少在这个节点上,它的预警能力和指挥链条是有效的。 而美方则在权衡之后,判断进一步推进的风险大于收益,于是收手。 过去几十年,华盛顿一直把这片区域视为自己的“后院”,动辄军事介入、经济制裁、政权颠覆都不罕见。 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这种单边主导的局面正在松动。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开始强调区域自主性,比如拉共体这样的组织就在不断呼吁建立没有外部干涉的和平区。委内瑞拉此次不仅公开谴责,还宣布要向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民航组织提出正式抗议,这是一种典型的多边外交反击策略,不再只是关起门来骂几句,而是要把事情摆到国际舞台上,争取道义支持和规则话语权。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俄罗斯和中国在拉美的存在感这些年也在上升。虽然这次事件中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有第三方技术支持,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国家长期面临外部压力,必然会寻求外部合作来强化自身防御能力。 无论是雷达系统升级、情报共享机制,还是军事人员培训,都有可能来自非西方阵营的支持。这种战略平衡的变化,会让美国在采取类似行动时更加谨慎,毕竟谁也不愿意在一个小规模摩擦中意外升级成更大冲突。 当然,也不能简单把这次事件理解为“美国怂了”或者“委内瑞拉赢了”。国际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胜负题。美国依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和全球部署能力,它的战略弹性远超一般国家。 而委内瑞拉尽管表现出一定的应对能力,但其整体国力、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仍处于相对弱势。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事件反映出一种趋势:中小国家在面对超级大国时,越来越敢于亮明立场,利用国际规则和多边平台进行反制,而不是一味忍让。 这其实是个好现象。世界不应该只有强者说了算。当更多国家学会用法律、外交和舆论工具维护自身权益时,才有可能形成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否则,强权政治就会成为常态,今天是你家门口转一圈,明天就可能是导弹落在你院子里。 话说回来,75公里这个数字也很耐人寻味。它刚好卡在一个模糊地带:既没进入12海里领空,又远远超过了通常认为的安全缓冲区。 这就给双方留下了回旋余地,美国可以说“我们没越界”,委内瑞拉则可以说“你们已经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这种“擦边球”式的操作,恰恰是现代大国博弈中最常见的手法。 大家都避免直接开战,但又不断测试对方底线,试图在不引发全面对抗的前提下获取战略优势。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2025年10月03日 探测到超过5架美国战机
美国5架飞机靠近委内瑞拉,结果在离委海岸就剩75公里时被发现,据传硬生生被逼
豌豆大说法
2025-10-10 13:45: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