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必和必拓会多坚持几天, 没想到这么快就怂了,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作为矿山巨头,必和必拓就算要松口,也得再硬撑几天,没成想它这么快就 “怂” 了,点头答应了条件。 谈判在9月24日到28日之间进行了四轮,地点分别在北京和新加坡。当时的气氛就像拉满的弓弦,双方立场相差十万八千里。 必和必拓开口就要价每吨110美元,比当时市场价高出近15%,而且坚持必须用美元结算。此价格显著背离市场实际状况,当前现货价格已然跌破每吨80美元。 中国谈判代表不慌不忙,亮出了自己的方案:按季度定价,以现货市场价格为基准,而且要用人民币结算。双方各说各话,根本谈不拢。 谈判僵持不下时,中方代表拿出了一份文件——西芒杜铁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到2026年,西芒杜每年能向市场供应1.2亿吨高品位矿石,品质比澳矿还要好。 谈判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了。 中国敢这么硬气,不是一时冲动。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应运而生,彻底改写了原有格局。这家央企把国内600多家钢企的采购需求整合起来,形成了“超级买家”的统一战线。 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局面被彻底扭转。以前必和必拓可以利用中国钢企之间的竞争,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现在这条路被堵死了。 中国在铁矿石供应多元化方面也做足了功课。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巴西淡水河谷已经接受了28%的交易用人民币结算。 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度从过去的62%降到了53%,而且还在继续下降。这套组合拳打出来,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底气自然就足了。 这场博弈表面上是价格之争,深层看则是货币之争。 铁矿石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工业大宗商品,每年贸易额超过万亿美元。谁能掌握这个领域的结算货币主导权,谁就能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中国推动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的战略意图十分清晰。2023年,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仅为5%,而到2025年已提升至25%,预计2026年将超过40%。 为支持这一转变,中国央行与巴西、阿根廷等资源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上海清算所推出了人民币期权产品,2024年交易量达5000亿元,为企业提供汇率风险对冲工具。 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正在悄然改变全球贸易的规则。 必和必拓这么快“认怂”,背后是残酷的经济现实。澳大利亚85%的铁矿石依赖对华出口,这意味着失去中国市场将是不可承受之重。财务数据的压力显而易见。 暂停采购令发布后,其股价在伦敦一度重挫4.8%,市值蒸发近120亿澳元。 当下,澳大利亚陷入两难困局。一方面,出于地缘政治考量,它妄图配合美国战略;另一方面,其经济发展又难以割舍与中国庞大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着实左右为难。 这场铁矿石博弈所产生的影响,已然超越了这一特定领域,引发更为深远的连锁反应。它标志着全球大宗商品贸易规则正在被重写,中国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表现十分亮眼,其成交量超新加坡市场23倍之多。凭借如此强劲态势,成为全球铁矿石期货领域新的价格风向标。 这个变化意义重大,意味着定价权开始向消费端转移。 中国这场博弈的胜利,意味着我们正在告别“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尴尬境地。当中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影响全球市场价格时,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将更加合理。 未来的铁矿石市场,将不再是单一的美元体系和海运输送,而是会出现人民币与美元并存、海运与铁路运输互补的新格局。这种多元化格局对全球资源公平贸易更为有利。 谈判桌对面,必和必拓的代表最终在协议上签了字。依据协议,必和必拓会对中国客户30%的现货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与此同时,保留美元结算的长期合同,并设定“观察期”。 全球铁矿石贸易的新篇章已经开启。 参考资料:暂停采购中国首次在铁矿石定价权争夺中采取实质性行动——365石材网
两个没有文化的人非得装,闲得蛋疼。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