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大陆若要武统,台湾不接受。郭台铭:大陆若要武统台湾,就送物资到前线。

周律鸣法 2025-10-10 13:49:03

马英九:大陆若要武统,台湾不接受。郭台铭:大陆若要武统台湾,就送物资到前线。 马英九那句“大陆若要武统,台湾不接受”,不是头一回了。2024年7月基金会研讨会,他直球输出:统一得和平,得民主,不然民众不认。   早几年访大陆时,他也反复强调九二共识,呼吁赖清德接橄榄枝。可这话说出来,总让人觉得骑墙。   马英九近年在多个场合表达对两岸统一的看法。他强调“统一须和平、须民主”的立场,表面看是坚持原则,实则是其长期“不统、不独、不武”政策的延续。   他提出所谓的“新三不原则”:不怕统一、不搞台独、不用武力。这一政策调整看似向前迈了一步,实则仍然回避统一实质问题。   郭台铭在2023年7月高雄的一场活动中声称:“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送”。他宣称,倘若两岸爆发冲突,便会将私人飞机改装为运输机,为台湾所谓“前线”输送物资。   这番言论与其企业在大陆的庞大利益形成鲜明对比。富士康在大陆拥有超过百万员工,40多个生产基地。   解放军在台海的行动已常态化且不断升级。2025年7月17日,解放军派出58架次军机和9艘军舰在台海周边活动,创下单日新高。   马英九和郭台铭的表态,折射出台湾社会在两岸关系上的深层矛盾。马英九虽提及统一,却为和平统一附加了“民主”条件。   这种“骑墙”态度,反映出国民党在统一议题上的暧昧不清。他们既不想被贴上“台独”标签,又不愿积极推动统一进程。   马英九说“台湾民众不会接受非和平统一”,这话听起来接地气,确实反映了岛内一部分民意,谁希望自家门口打仗呢?   但作为政治家,仅仅迎合民意是不够的,更需要引领民众看清历史大势。   国民党长期以“维持现状”为政策核心,但随着解放军台海巡航常态化,所谓的“现状”早已不复存在。   郭台铭的“送物资”表态更显突兀。他一边享受着大陆提供的政策红利和产业链支持,一边却发出与两岸和平发展相悖的言论。   富士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没有大陆的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就没有今天的富士康。 郭台铭曾试图将产业链转移至印度、越南,但遭遇重重困难。   印度工厂生产的手机良品率仅85%,远低于郑州厂的98%,这证明富士康的根本在大陆。   两岸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解放军拥有1000多架先进战机、3艘航母和现代化导弹系统;而台湾没有五代机,主力舰艇仅4艘驱逐舰。   台湾岛平均距离大陆仅180多公里,缺乏战略纵深。一旦台海发生冲突,台湾的能源和粮食供应最多维持三周。   大陆一直以最大诚意推动和平统一,每年通过经贸合作向台湾释放千亿美元级经济红利。   大陆方面明确表示,不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台独”分裂势力,而非台湾同胞。马英九和郭台铭的表态,无疑给两岸关系增加了复杂因素。   两岸同胞,本出一脉,根系相连。大陆方面一贯着重强调,国家统一绝非仅是政治层面的简单融合,更是一个达成心灵深度契合、情感紧密相连的渐进过程。   台湾的前途命运,绝非少数人所能左右,而是应由全体中国人民一同抉择。大陆十四亿民众对国家统一怀有强烈意愿,这股力量是任何政治人物都绝不能也无法忽视的历史大势。   马英九提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的这一表述,是对历史大势中合与分循环更迭现象的一种认同。但面对统一大业,更需要的是实际行动而非暧昧表态。   郭台铭等企业家应认清现实,两岸经济早已深度融合。台湾半导体产业60%的设备材料从大陆进口,每年两岸贸易额达数千亿元。   这些真切可感的经济联系,绝非几句空洞的政治口号所能切断。   台海局势风云变幻,但大势清晰可见。随着解放军台海巡航渐成常态,大陆民众对于国家统一的意愿愈发高涨,加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台湾问题已然无法被无休无止地搁置。   历史将会证明,两岸统一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何时”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   参考资料:民进党大佬现身北京,马英九再访大陆赖清德为何急转弯?——热点新闻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