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徐皇后刚咽气,47岁的朱棣就转而看上了26岁的小姨子,朱棣兴高采烈地去求婚,没成想却被嫌弃得不要不要的。 她是徐达的女儿,从靖难起事开始就跟着朱棣东征西讨,打过仗、劝过谏,登基称帝后她掌六宫,管朝礼,连太子朱高炽都敬她三分,她一死,后宫像塌了半边。 朱棣站在她床前,眼都红了,身子晃了几下,谁也不敢扶。 但这场丧事没办完,外头风就传出来了。 才过百日,皇帝有意再立皇后,想得不是别人,而是徐皇后的亲妹妹。 小姨子,26岁,待字闺中,徐达的次女,模样不差,性子比皇后还冷。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其家族与皇室的联姻本就是政治纽带的重要一环,长女嫁朱棣为后,次女的婚事自然也牵动着朝堂神经。只是徐达早在1385年便已病逝,次女多年未嫁,既有家族为保持与皇室亲密度的考量,也与她本人不慕荣华的性子密切相关。朱棣看中她,不仅因她是徐皇后的亲妹,能延续徐、朱两家的亲缘关系,更因徐皇后在世时以贤德著称,他潜意识里认为其妹或许能继承这份贤能,稳定后宫秩序。 为促成这桩婚事,朱棣先是派内侍去徐府试探口风,没想到刚提及“入宫为后”的意向,就被徐达次女以“守孝期未满”为由婉拒。朱棣不愿放弃,又亲自召见徐达长子徐辉祖,希望通过舅兄劝说,可徐辉祖本就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与皇室心存隔阂,面对皇帝的请求,只以“舍妹心性淡泊,恐难担六宫之主重任”回应,始终不肯松口。 两次试探受挫后,朱棣仍未打消念头,甚至在朝会间隙向心腹大臣杨荣提及此事,试图借助朝臣舆论推动。杨荣却以“徐皇后百日孝期刚过,此时议立后妃,恐伤天下人孝悌之心”为由劝阻,点明此举可能引发民间对皇室薄情的非议。朱棣虽心有不满,但也清楚杨荣所言属实——他通过靖难之役登基,本就需在礼制和德行上多加约束,若因立后之事落下“薄情寡义”的骂名,会动摇统治根基。 而徐达次女面对皇室的反复示好,始终态度坚决。她不仅闭门谢客,拒绝与皇室派来的说客见面,还私下对身边侍女表示“长姐与陛下情深,我若此时入宫,既对不起长姐,也违背本心”。这种态度并非故作清高,而是基于当时的社会伦理——在明代,姐妹同嫁一夫虽不被明令禁止,但在名门望族中仍需顾及礼教颜面,尤其是长姐刚逝便取而代之,极易被贴上“不敬长姐”的标签。 最终,朱棣在多重阻力下不得不放弃立徐达次女为后的想法。此后直至1424年去世,他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后宫事务虽由贵妃打理,却始终未赋予“皇后”的名分。从这段历史细节可看出,朱棣虽为帝王,手握至高权力,但在婚姻与礼制的博弈中,仍需受制于社会伦理和政治现实;而徐达次女的选择,也展现了明代贵族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安排,仍能凭借自身态度和家族影响力,争取到符合心意的生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407年,徐皇后刚咽气,47岁的朱棣就转而看上了26岁的小姨子,朱棣兴高采烈地
微笑着前行
2025-10-10 14:32:07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