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

兰亭说事 2025-10-10 14:36:49

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先得弄明白这证到底有多重要,美国的FAA和欧洲的EASA是全球最权威的航空监管机构,他们制定的适航标准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照搬,就像行业里的“金标准”,一型飞机只要拿到他们的证,就等于被盖章“安全靠谱”,各国航空公司才敢放心买。 就像买家电看国际认证标志,航空公司买飞机也认这俩机构的戳,毕竟几十亿的大家伙,没人敢赌“小众标准”的可靠性。波音吃这碗饭几十年了,每架飞机都带着这俩证的光环,相当于自带“品质保证”标签,买家掏钱时眼睛都不用眨一下。 俄罗斯的苏霍伊早就吃过没证的亏,当年搞SSJ100支线客机,明明按欧美标准设计,好不容易拿到欧洲适航证,结果一场人为事故后订单全黄了,后来因为零部件依赖西方,被制裁后直接停产。 另一款MS-21干线客机更惨,国内PD-14发动机都用上了,就因为没欧美证,国际市场连个问价的都没有,只能靠国内小市场消化,产能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活活把一手好牌打废了。这例子摆这儿,谁都能看明白,没这张证,飞机再能飞也成不了国际生意。 市场格局上,全球民航市场基本被波音和空客垄断,这俩巨头每年交付量加起来占全球九成以上。C919想抢份额,首先得进欧美市场——这里集中了全球最赚钱的航线,也是航空公司采购的风向标。 没有适航证,别说飞纽约、伦敦的航线,连欧洲内部的短途航班都沾不上边。空客当年刚起步时,为了进美国市场,愣是免费送4架A300给东方航空试用,才换来了23架订单,即便这样还被波音用排他协议堵了好几年。现在C919要是没证,连送飞机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跟波音抢客户了。 买家的心理账更算得精明,航空公司买飞机不是买玩具,得算运营成本、维修便利度和残值率。有欧美证的飞机,全球维修网点遍地都是,备件一天内就能送到,保险公司给的保费都低一截;没证的呢,可能坏个零件得等半个月,维修费贵得离谱,万一以后想转卖,二手市场根本没人接盘。 C919现在国内运营数据不错,两年飞了6500多班,载客超百万,机舱空间和油耗都比同级机型强,价格还便宜上千万美元,但就因为少了那张证,越南、印尼这些新兴市场也只敢签意向书,不敢真金白银下单。 有人说新兴市场能救场,比如尼日利亚愿意给C919做认证,南非、肯尼亚可能跟进,但这些市场体量太小,加起来还不如欧洲市场的零头。而且这些国家航空业基础薄弱,维修人才和备件体系都得中国商飞自己建,投入大见效慢。 波音在这些地方已经深耕几十年,维修站、培训中心早就布局好了,C919想抢份额只能靠低价,可没规模效应支撑,低价卖就是赔本赚吆喝。 最关键的是标准话语权,现在全球民航标准还是欧美说了算,CAAC的认证虽然在国内管用,但在国际上还没到跟FAA、EASA平起平坐的份上。就像当年手机充电接口,安卓阵营折腾半天,最后还是得跟苹果的接口兼容。 C919要是一直拿不到欧美证,就算在新兴市场卖得再好,也成不了“国际标准”的一部分,永远是边缘玩家。 波音则不一样,每卖一架飞机都在巩固自己的标准地位,新机型研发直接按欧美标准来,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有证越卖得好,越卖得好标准话语权越重。 说到底,不是C919能力不行,是游戏规则掌握在别人手里,没拿到入场券,连跟人家站在同一个擂台上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把人家拉下马了。

0 阅读:1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