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吴若兰盯着那行名字,像被电了一下,三十多年没消息的亲人忽然从报纸里冒出来,她带着那张报纸去找总领馆求证。 那时没有网络,纸质信函一路辗转,从纽约到北京,再到西宁,最后落在青海的研究所。 当时吴天一刚从野外回来,听到“有家人找你”愣了好久。 回信寄出,电话打通,几句问候把一家的牵挂接上了线。 两年后和家人见面,他除了激动之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初衷。 没多久他又回到高原,把去留放在次要位置,把研究放在第一位。 那篇登在1980年10月6日科学副刊的文章,是他在调查途中写下的总结,讲的是高原人怎样在稀薄空气里活得稳当。 他把现场观察写成文字,既让外界看到研究进展,也让失散多年的亲人找到他。 青藏线上人多车密,缺氧反应像影子一样跟着人走。 他和团队把多年积累的办法用在一线:制氧、氧舱、分级处置、应急转运,一条条定在方案里。 人和设备跟着线路移动,把风险压在脚下。修铁路那几年,十四万工人在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的工地干活,无人因高原病丢命。 这不是奇迹,而是多年摸索和无数次试验换来的结果。 他在高原跑了半生,车祸留下十四处骨折,耳膜穿孔、白内障、高原性心脏负担这些伤也都在,但他仍往那片地。 国际同行把慢性高山病的量化诊断统一成记分体系,用“青海”命名。 这意味着中国现场研究的经验成为国际规则的一部分。 吴天一的一直用自己全部的能力在付出,他不是没有选择。 他见过团聚、看过舒适的岗位,也清楚那意味着什么。 他做了很多人不愿做的决定:把自己和研究都留在高原,把青春、健康、名利换成一条更安全的铁路和一套更科学的标准。 对他来讲,努力做研究是面对家人、病人、工程和学生的唯一答案。 那几年,国内对高原病的认识还不足,缺氧、肺水肿、心脏负担这些概念离百姓太远。 最难的不是写论文,而是让“该怎么做”变成人人能照着执行的流程。 他一点点科普和研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想要放弃的想法,当别人问他“值不值”,他不多解释。 他的方案让十几万人在极端环境下少走弯路,救下的不是个体生命,而是一种安全感。 他解决的不只是铁路工地的问题,也是高原牧区长期医疗短缺的难题。 藏族人叫他“好曼巴”,意思是好医生。那不是荣誉,而是一种信任。 他不靠会议室讨论,而是花时间看真实的人群。 他把路线推向更高的地方,把调查做进村落和工点,让数据带着泥土气。 他的研究有现场温度,也有标准的厚度。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真正重要的知识往往藏在偏远处。 高原病防治看似冷门,却关系国家工程、交通安全、边疆健康。 吴天一那句“缺氧气,不缺志气”,不是口号,而是一份行动清单。 他被称作“把生命镶在高原上的人”。 这句话不夸张,却也不神化。 年轻人如果想知道什么叫科研的根基,可以学他三个习惯:看真问题,做笨功夫,让标准落地。 他一直在奉献自己,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青年网 2021年11月15日 关于“吴天一: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的报道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
凭栏观望史
2025-10-10 14:43:00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