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进口大豆一亿吨左右,现在巴西的大豆产量超过1.6亿吨,基本已经可以实现对我们需求的全覆盖。我们以前进口大豆也基本就是集中在美国和巴西两家,他们的比例最开始是美八巴二,后来慢慢变成五五开,现在已经反过来变成了美二巴八。 巴西大豆的崛起可不是撞大运。2016年,美国大豆还占中国进口市场40%,巴西只有35%。但2018年中美贸易战一打,中国开始找别的进口渠道。 巴西抓住机会,拼命扩大种植面积,还把桑托斯港的物流周期从40天缩到30天,加上汇率便宜,每吨大豆比美国便宜30-50美元。 到2024年,巴西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比飙到65%以上,2025年更猛,直接冲到79.9%——也就是说,中国每进口100吨大豆,80吨都是巴西的。 巴西为啥这么牛?一是产量大,2025年预计产1.7亿吨,其中1亿多吨用来出口,中国又是最大买家,直接包揽了79.9%。 二是质量好,巴西大豆非转基因的多,蛋白含量稳定在34%以上,正好符合咱中国做饲料的需求。 反观美国,因为加征关税,到岸成本每吨比巴西贵500块,市场自然用脚投票,不买美国的。 美国大豆的“失宠”,说白了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搬石头砸自己脚。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完税成本噌噌往上涨,中国进口商直接扭头找南美。 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16年的40%跌到18%,巴西则从35%涨到79.9%。 这“此消彼长”的背后,是美国农民的哭声——全美一半大豆靠出口,中国市场一丢,农户损失惨重。 美国政客更搞笑,一边骂中国“制造粮食危机”,一边自己在地缘冲突里搞破坏,把全球供应链搅得一团糟。 路透社说,2025年美国大豆因为卖不出去,价格跌得厉害,传统销售旺季的中国订单全跑巴西去了,美国农业州的经济跟着遭殃。 白宫还琢磨着用100亿到14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补贴农民,但这“拆东墙补西墙”的招儿,根本盖不住贸易战的失败。 中国大豆进口格局的变化,其实是粮食安全战略的胜利。2022年中国进口大豆9117万吨,八成多靠进口,比石油的71%还高。 为了降低风险,中国一边找更多进口渠道,从巴西、阿根廷等16个国家/地区买大豆;一边搞科技,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计划五年内把大豆饲用需求降15%。 这“开源节流”的招儿,既保证了现在供应链稳当,又给未来粮食安全留了后手。 更厉害的是中巴本币结算。2023年两国说,大豆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绕过美元直接交易。这一招不仅避开了汇率波动,还省了交易成本。 2025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79.9%的订单都用本币结算,直接动了美元霸权的奶酪。 美国政客气得跳脚,但这也暴露了他们的老思维——现在全球化了,谁还想被关税“锁死”?市场规律才是“终极裁判”。 这场大豆贸易的变局,就像现实版的“龟兔赛跑”——美国以前靠技术和贸易地位“躺赢”,结果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睡大觉”。 巴西则一步一个脚印,靠产业升级和开放合作“稳步超车”,最后逆袭成功。 中国的策略更聪明:既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也不盲目“脱钩”,而是通过多元化进口和科技减需,建了个更安全的供应链。 美国政客的“甩锅”言论,其实就是自己没本事还赖别人。他们总以为关税是“武器”,结果把自己“砍”了;总以为制裁能施压,结果把伙伴逼走了。 总以为“美国优先”能赢,结果输给了市场规律。现在的中国,早不是那个只能靠美国大豆的“买家”——我们有巴西这样的稳定供应商,有本币结算的金融自主权,还有通过科技降需求的底气。 小小的大豆贸易,其实藏着国际格局的大变化。中国的稳健崛起、新兴经济体的机会、互利共赢的贸易理念,正在重新塑造世界经济。美国要是不跟着时代走,迟早得被历史甩下。 毕竟,现在全球化了,谁也独霸不了市场,合作共赢才是大势。这场大豆贸易的“逆袭记”,可能才刚开始——未来的世界经济舞台,属于那些尊重市场、开放合作的国家。
我国每年进口大豆一亿吨左右,现在巴西的大豆产量超过1.6亿吨,基本已经可以实现对
掘密探索
2025-10-10 14:56:58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