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尸体伪装成一个重伤的人,然后连夜赶路,将他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白求恩出生于1890年3月4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家族有医学和宗教背景。他的祖父是医生,父亲是牧师,从小环境严格,让他早早接触医学。1907年他从欧文桑德中学毕业,1909年进入多伦多大学学生理和生物化学。1911年中断学业,去伐木营当劳工教师,接触底层生活。1912年继续医学学习,1914年一战爆发,他加入加拿大军队当担架兵,在法国前线受伤后回国,1916年毕业获医学学位。 1917年白求恩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当外科中尉,在查塔姆医院工作。1919年他在伦敦病童医院实习儿科,并在爱丁堡获外科资格。1920年他遇见弗朗西斯·佩尼,1923年结婚,两人游历欧洲后移居底特律。他开私人诊所,并在底特律医学院兼职教书。1926年他感染肺结核,在纽约萨拉纳克湖疗养院接受人工气胸治疗,完全康复。期间弗朗西斯与他离婚,但1929年复婚,1933年又离。 1928年白求恩加入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当胸外科医生。到1936年,他改进多种外科工具,包括白求恩肋剪,还发表14篇胸外科论文。他从1921年起在多伦多总医院开始外科生涯。1930年代大萧条,他关注社会问题,为穷人免费看病,推动社会化医疗。1935年他访问苏联,研究全民医保,同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回国后公开支持共产主义。 1936年白求恩去西班牙,支持共和军,在内战中创建移动输血单位,提高战场救治率。1938年1月他离开西班牙,经美国和香港,3月抵达延安,加入八路军当医疗顾问。他带来器械和药品,建立模范医院,组织医疗队巡回救治。在晋察冀边区,他培训医护人员,推广近距离手术。1939年10月28日在摩天岭手术中手指受伤,引发败血症,病情恶化。 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因败血症去世。工作人员立即准备转移遗体。交通队用担架抬遗体,由于他身材高大,在担架两侧绑木棍支撑。担架覆盖厚布,伪装成重伤员,队伍中几人持武器护卫,医护跟随,低声交谈避开日军耳目。队伍上午出发,沿山间小路行进,避开主道,穿越荒野和村落边缘。 途中经过江家沟,队伍短暂停歇在树丛中,检查担架固定,继续前行。行营沟路崎岖,队员轮换抬担架,踩泥土石块前进,避免大响声。五天赶路,每晚在偏僻村庄安置遗体,门窗紧闭,守夜轮班监视。11月16日下午抵达于家寨,村民村口接应,移入村中央大屋。几人用水擦拭遗体,换新军装,用红绸包裹,置木台上。 11月17日上午,聂荣臻率队到大屋,向遗体鞠躬。告别后,队员抬遗体出村,到南侧狼山沟门。沟口隐蔽,挖掘墓穴,安放遗体填土平整,无标记。三天后,日军扫荡,墓地未暴露。这段秘密转移体现了边区对国际友人的保护,也反映了抗日环境的艰苦。 1940年1月5日,晋察冀边区在唐县军城南关古阅兵场办追悼大会,数万人聚集,队伍从南关出发,沿街经过江家沟和行营沟,返回原地。聂荣臻台上宣读祭文,军区宣布卫生学校和附属医院改名白求恩学校与白求恩医院。2月,军区文化科副科长张维负责陵墓设计,选古阅兵场墓址,战士寒风中挖冻土,调整方位,建圆形围墙。 墓座成五星形,上部装地球模型,刘廷芳雕2米高白求恩石像,置墓前。1940年6月,陵墓落成,一万余人参加典礼,聂荣臻拉布幕揭像。1952年11月,河北省批准迁葬白求恩遗骸至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3年3月15日,唐县人员从陵墓西侧凿坑道,用粗绳绑棺木拉出,棺木柏木制,需二十人抬上车,用鹅卵石固定。 当晚,四辆马车载灵柩出发,沿河套路径,群众路旁站立送别。次日清晨,唐县政府办仪式,几百人肃立道路两侧,队伍继续前行。3月17日中午到唐县火车站,下午灵柩运石家庄陵园,安置空地。墓碑竖立,刻中英文铭文,记录事迹。这次迁葬标志白求恩在中国的永久纪念。 白求恩的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毛泽东写悼文《纪念白求恩》,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成为学校教材。他推动的卫生学校发展成白求恩医科大学,后并入吉林大学。中国设立白求恩奖章,表彰医疗贡献。他的工具如肋剪仍在使用,影响现代外科。在加拿大,他故居成博物馆,纪念其一生。
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
小史论过去
2025-10-10 16:09:02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