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对哈尔科夫和波尔塔瓦发动的大规模空袭,导致乌克兰天然气产量在短短几天内下降了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10 16:25:36

俄军对哈尔科夫和波尔塔瓦发动的大规模空袭,导致乌克兰天然气产量在短短几天内下降了60%。乌克兰被迫额外花费20亿欧元从国外购买44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乌克兰年天然气需求量的五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哈尔科夫和波尔塔瓦本就是乌克兰东部的天然气核心产区,之前俄军在 2024 年 3 月空袭克利沃伊罗格能源设施时,就曾让第聂伯河水电站产能骤降 20%,这次针对性打击核心产区,显然是摸透了乌克兰的能源命脉。 产量一掉,乌克兰立马陷入被动,被迫掏出 20 亿欧元紧急采购 44 亿立方米天然气,这笔钱花得相当肉痛。要知道这 44 亿立方米差不多是乌克兰年需求量的五分之一,按照 2024 年的价格估算,每千立方米天然气成本就得两百多美元,44 亿立方米刚好对上 20 亿欧元的开销,一分钱都没省下来。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原本靠着 190 亿立方米的年产量,拿出 100 亿供居民、45 亿供供热供电、45 亿供工业,刚好能实现自给自足,现在却得求着别人卖气,而且还得看卖家脸色。 2024 年底乌克兰从美国买的第一批 LNG 才 1 亿立方米,这次要补 44 亿的缺口,大概率还是得依赖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毕竟之前已经签了到 2026 年的供应协议,美国倒是乐见其成,坐收渔利。 花钱买气只是权宜之计,修复被炸毁的设施才是长久之道,但这事儿比买气还难。乌克兰政府急着向西方要专用设备和资金,可看看之前的援助记录就知道有多不靠谱。 加拿大 2023 年捐了 7 台变压器修电网,听起来不少,可对比一下俄军空袭的破坏力,简直是杯水车薪。2024 年 12 月俄军一次空袭就发射 93 枚导弹和近 200 架无人机,虽然拦截了 81 枚,但漏网的导弹随便命中几个设施,就得花大价钱修。 更别说 2025 年 1 月俄军还炸了利沃夫州的欧洲最大地下天然气储存库,地面设施全毁,就算地下储气没受太大影响,重建地面设备也得花上数月甚至半年,而这期间产量根本补不上来。 防空系统的短板更是把乌克兰架在火上烤。现在乌克兰盼着瑞典的 “鹰狮” 战机和 ASC-890 预警机,还有美国的 F-16,可这些战机飞行员得练好久才能上手,短期内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 之前俄军用 “匕首” 导弹打能源设施,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基本拦不住,2024 年 3 月那次就有两枚 “匕首” 精准命中目标,这种高超音速导弹根本不给拦截机会。 没有靠谱的防空,就算西方给了修复设备,刚修好的设施可能转眼又被炸毁,这就陷入了 “修复 - 被炸 - 再修复” 的死循环,和之前黄河挖泥越挖越填一个道理,纯属白费功夫。 资金压力更是压得乌克兰喘不过气。这次 20 亿欧元的外购款还只是开始,乌克兰油气公司之前算过一笔账,采购 195 亿立方米天然气就得 42 亿美元,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给的专项贷款才 3 亿美元,连零头都不够。 现在乌克兰全靠国际援助续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的 33 亿美元贷款得拆成好几份用,既要填天然气采购的窟窿,又要修设施,还要维持基本民生,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 彭博社说的风险一点没夸张,俄军要是接着加大空袭力度,下次可能就不是降 60% 了,说不定直接把剩下的产能也端了,到时候乌克兰不仅得花更多钱买气,工业生产也得彻底停摆 —— 毕竟之前 45 亿立方米的工业用气都没着落,工厂总不能烧空气开工吧。 更有意思的是,乌克兰原本还能靠管道过境气赚点钱,2025 年 1 月停了俄气过境后,连维持管道压力的 “供压气” 都缺了 20 到 30 亿立方米,现在只能自己掏钱买气补缺口。 这就像本来开着个加油站赚过路费,现在加油站被砸了,自己的车还没油,得花钱找别人加油,堪称赔了夫人又折兵。 西方盟友的援助看着热闹,实则都是些应急的零碎东西,真正能顶用的专用设备和长期资金迟迟不到位,照这个趋势下去,乌克兰的能源困境只会越来越糟,毕竟俄军的空袭可不会等西方援助到位了再停手。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