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有多强,为什么还是打不赢秦国 提起战国后期最可惜的国家,赵国绝对算一个。当年赵武灵王一声令下,举国换上窄袖短袄,练起骑马射箭,硬是把一个被列强围堵的弱国,打成了能跟秦国叫板的军事巨头。可就是这么个曾经差点掀翻秦国的狠角色,最后还是落了个被灭国的下场,这事儿得从胡服骑射的巅峰说起。 公元前307年那回改革是真彻底,赵国人以前穿宽袍大袖,骑马打仗光摆姿势就费劲,哪能跟北边胡人比机动性。武灵王带头穿胡服,连士大夫都得跟着练骑射,没用几年就攒出了战国第一支真正的骑兵军团。这支军队有多猛?先把中山国这颗心腹大患连根拔了,要知道这小国以前总跟着列强欺负赵国,灭国时国君都被押去邯郸游街。接着往北打,骑着战马把林胡、楼烦这些游牧部落赶得北迁千里,一口气拓地千里,从邯郸到代地的路全通了,连燕昭王都得派使者来讨好。 最扬眉吐气的是阏与之战,秦国欺负赵国没骑兵,想抢这块要地,结果赵奢带着新练的骑兵奔袭百里,把秦军杀得大败而归。那时候的赵国真是风光无两,苏秦说它“带甲数十万,战马万匹,粮食够吃十年”,惠文王手下还有廉颇、蔺相如、赵奢这些能人,五国伐齐时赵国分了济西之地,打魏国夺了安阳,俨然成了山东六国的抗秦屏障,连武灵王自己都敢扮成使者潜入秦国,摸地形想偷袭咸阳,这野心可不是一般大。 可这巅峰势头没维持多久,根子早在改革时就埋下了。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说白了就是军事改革,光把军队武装到牙齿,却没动国家的根本。反观秦国,商鞅变法比它早五十年,人家是从里到外改透了:种地多的给奖励,打仗猛的能当官,全国设郡县,国君牢牢抓着权力,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赵国呢?贵族还是说了算,改革再热闹,蛋糕还是那些人分,老百姓种地再卖力也难翻身,军队再能打,没有扎实的经济撑着也是白搭。 更倒霉的是赵国的地理位置,简直是“四战之地”的完美范本:东边齐国有仇,南边韩魏得防,北边胡人总来抢,西边还要跟秦国死磕。秦国就不一样了,西边早把义渠收拾了,后方安稳得很,想打谁就集中兵力打谁。赵国常年被多方牵制,刚打完胡人,秦国又来了,刚跟齐国修好,燕国又偷袭,兵力根本没法集中。武灵王自己后期还犯了糊涂,想把国家分成两半给两个儿子,结果引发沙丘宫变,自己被围在宫里活活饿死,掌权的公子成又复辟旧制,改革的火苗一下就弱了。 真正的转折点是长平之战。本来上党那十七座城就是个烫手山芋,赵孝成王非要捡,结果引火烧身。刚开始廉颇坚守不出还能撑着,可赵国粮食很快就不够了,求齐国借粮人家都不搭理——这就是没搞好经济的苦果。秦国那边呢?都江堰和郑国渠早把关中变成粮仓,千里运粮都供得上。更要命的是赵王听了谣言,用赵括换了廉颇,这小伙子光会背书,一上来就下令进攻,被白起诱进包围圈,四十多万赵军要么战死要么被坑杀,赵国精锐一下就打光了。 虽说后来邯郸之战靠着魏楚援军捡回一条命,可元气再也补不回来了。更糟的是后继君主一个比一个糊涂,赵悼襄王还好点,到了赵王迁这儿,直接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把最后能打的李牧给杀了。要知道李牧之前两次大败秦军,秦国将领提到他都头疼,这么个战神被杀,赵国哪还有还手之力?公元前229年王翦一打来,邯郸直接被攻破,赵王迁当了俘虏,后来公子嘉在代城撑了几年也被抓了,赵国彻底没了。 说到底,赵国的悲剧早有定数。胡服骑射造的是锋利的刀剑,可秦国商鞅变法铸的是坚实的刀鞘和源源不断的刀柄。四战之地的困境让赵国疲于奔命,后期君主的昏庸又自毁长城,就算有再多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也架不住制度上的差距和战略上的接连失误。当年武灵王骑在战马上的雄心壮志,最终还是败给了秦国深耕百年的制度根基,这大概就是历史最残酷也最真实的地方吧。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有多强,为什么还是打不赢秦国 提起战国后期最可惜的国家,赵国绝
山河又月明
2025-10-10 19:13:55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