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2018年,刘永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奖励800万元,没想到他却转身就捐给了母校,着实让人敬畏!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刘永坦院士的贡献,不是简单一句“捐了800万”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三十年跟雷达盲区死磕的坚韧精神,是让美国航母无处遁形的“火眼金睛”,更是当下最该被看见的真正科研风骨。 当年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因为早年用的都是模仿苏联的微波雷达,信号直来直去,碰到地球曲率就歇菜,探测范围撑死40公里,美国航母刚好能躲在探测范围外偷偷靠近,等于咱们的海防有着很多的“生死盲区”。 刘永坦1981年从英国留学回来,他师从雷达专家谢尔曼,还刚参与完顶尖的海洋遥感项目,手里攥着前沿技术,却眼睁睁看着祖国的海疆门户敞着口子。 他那时候就认准了,要搞就搞能绕开曲率限制的地波超视距雷达,这在当时全世界都没成熟先例,有人劝他放弃幻想,可他拉了6个人的小团队就扎了进去,哈工大给的唯一一台电脑成了宝贝疙瘩。 经费不够就自己动手焊设备,试验站选在山东威海的废弃养老院,刮风下雨都得守着天线测数据。 这一守就是十几年,直到1995年那次秘密测试才算见了真章,东部海岸的雷达屏幕上,突然跳出150公里外的信号,核对后发现正是藏在传统盲区里的美国航母,这一下等于给中国海防装了“千里眼”。 要知道那时,国外对这类技术严防死守,连数据都不肯露半个字,可刘永坦团队硬是靠上千次实验,从海浪杂音里抠出目标信号,把探测距离翻了近4倍。 到2000年后,他们又搞出多条件自适应雷达,不管台风天还是复杂海况都能精准锁定,2011年、2015年两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还成了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这种“双院士”加身的荣誉,全是实打实的技术堆出来的。 2018年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奖金到手,这钱在当年能买好几套一线城市的房子,可刘永坦和夫人冯秉瑞,转身就捐给了哈工大,设立“永瑞基金”专门培养电子信息人才。 这笔钱不仅撑起了“永坦班”,还资助上百位学生搞科研,现在他学生的学生都成了雷达研究的主力军。 有人说这是“作秀”,可看看他当年的经历就知道,1980年代项目缺钱,他宁可带着团队住帐篷啃方便食品,也不向国家多要一分钱。 英国大学开高薪留他,他第二天就买了回国的机票,心里装的从来不是个人得失。 作为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还专门提提案,说科研要搞产学研结合,评价人才不能“一刀切”,这些建议后来都成了科技改革的参考,这才是真正的“功成不必在我”。 对比现在的一些风气,刘永坦这三十年更显珍贵,有的科研团队三年换三个方向,就盯着能快速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有的拿着国家经费搞“拼盘研究”,论文发了一堆,真能落地的技术没几样。 可刘永坦一辈子就钉在新体制雷达上,从理论推导到实验站建设,从实验室样机到海军列装,每一步都踩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他的雷达不光能防航母,还能监测海浪风暴帮渔民避险,探测地下资源助力勘探,民用价值同样巨大,这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鲜活事例。 现在我国海域监控覆盖率,从当年的不足20%升到了100%,美国航母再想靠盲区搞小动作,得先掂量掂量这道“雷达长城”的分量。 更让人敬畏的是刘永坦的清醒,领奖时他说“荣誉属于团队,属于这个时代”,捐钱时说“就想为国家添点砖加点瓦”。 80多岁了还带着团队搞雷达小型化、低造价研究,生怕技术跟不上时代,这种境界不是装出来的,是打小经历战乱,亲眼见国破家亡后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他高考选哈工大无线电专业,就是为了“不让国家受欺负”。 现在“永瑞基金”还在发光,“永坦班”的学生还在传承他的理念,这比800万奖金本身更有价值,因为钱会花完,但这种“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科研精神,才是中国科技突围最需要的火种。 这么看来,刘永坦捐的不是800万,是对国家的赤诚,是对科研的纯粹。 现在咱们能在南海、东海稳稳守住海防,能在雷达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靠的就是这样一代代“啃硬骨头”的人。 比起那些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比起某些资本大鳄的投机收益,刘永坦这800万的捐赠,分量重千钧。 这样的人,才该是真正的“全民偶像”,这样的精神,才该是咱们最该追捧的潮流。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而现在,我们正在让美
【11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