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了! “英语要被踢出高考主科”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教育部一句回应,却让

追风小小四 2025-10-11 00:04:40

教育部出手了! “英语要被踢出高考主科”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教育部一句回应,却让家长们又惊又叹——不是取消,而是纠偏! 这“纠偏”俩字看着简单,里头的门道可深了。说白了就是英语不挪窝,还在主科阵营里待着,但学什么、怎么考、花多少精力学,得换个玩法了。之前那些喊着“取消英语”的家长,多半是心疼孩子:小学就抱着单词本死记硬背,初中熬夜刷语法题,高中更是把一半学习时间砸在英语上,最后上班好几年,除了看剧时能听懂几句台词,压根用不上。 可教育部的回应一出来,家长群里更炸了。有人算过一笔账,过去小学英语一周要上四五节课,现在砍到两三节,看着是减负了,可转头发现考试方向全变了。以前完形填空考的是固定搭配,背熟就能拿分,现在阅读题里混进了哲学论文、人工智能伦理争议,连克尔凯郭尔这样的哲学家都成了“出题素材”。北京那位说“宁做10道数学题,不背1个英语单词”的家长,现在更愁了:单词背了没用,得懂跨学科知识才行。 这场改革最让人诟病的,是它看似公平实则加剧了教育鸿沟。教育部说要“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清华大学李教授也说这是让英语回归工具本质,可这“能力培养”得有前提啊。一线城市的孩子能上3000块一小时的外教课,跟着老师练听说、读原版书,自然能适应“读后续写”“应用文写作”这些新题型。可西部县城里,还有数学老师兼任英语教学的情况,学生连标准发音都听不太到,怎么跟人比拼“跨文化交际能力”? 更讽刺的是改革背后的逻辑矛盾。一方面,浙大郑强教授怒斥英语耗竭了中国青年的宝贵时光,是民族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教育部又强调英语是“文化输出的桥梁”,能帮中国更好融入世界。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改革却没找准平衡点。上海把高考英语听说测试分值从10分涨到50分,逼着学生练口语,可农村地区连机考设备都凑不齐,这改革对他们来说不是“纠偏”,是“加码”。 还有人拿AI说事儿,现在同传准确率都快到97%了,何必让孩子费那么大劲学英语?这话其实戳中了痛点——我们的英语教育早就跑偏了。本该是交流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比拼刷题技巧的竞赛。但改革没解决核心问题,反而把考题弄得更难、更偏,让普通家庭的孩子更难跟上。那些喊着“英语无用”的人,不是反对学英语,是反对用英语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 家长们的“惊”和“叹”里藏着太多无奈。惊的是改革没减负担反而变了花样,叹的是自家孩子的教育资源根本跟不上政策调整。教育部说要维护高考公平,可当三四线考生还在啃语法书时,国际学校的孩子已经能轻松应对堪比IGCSE难度的试卷,这种差距可不是“纠偏”能补上的。 英语不该是升学路上的“拦路虎”,更不该是加剧教育不公的“推手”。真正的“纠偏”,该是让想学的人有渠道学好,不想深入学的人也能掌握基础交流能力,而不是用一套越来越难的考题,把资源薄弱的孩子挡在门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取消英语主科 废除英语课 高考提分英语 英语偏科 英语地位变化 高考英语 新课标英语改革

0 阅读:19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6

用户10xxx66

2025-10-11 07:46

让英语消耗中国人的精力,不值!

追风小小四

追风小小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