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男子惨遭巨变:2个儿子相继去世,妻子另嫁他人,万念俱灰下,他只想随儿子而去,却在地里捡到一个奄奄一息的弃婴,没想到,40年后,弃婴的举动让他老泪纵横。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一座土坯房里,46岁的董栋小蹲在门槛外,看着两张纸,沉默无言。 一张是老大“急性肺炎夭折”的诊断书,一张是老二“伤寒病故”的死亡证明。 炕头上的老母亲咳得直拍胸脯,灶上的粥锅凉了又热,他却连盛粥的力气都没有。 就在前一天,他刚把妻子送上开往山西的火车,女人哭着说“没法子,这日子过够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守着两个骨灰盒。 董栋小摸起墙角的农药瓶,刚要拧开盖子,地里突然传来一声细弱的啼哭。 他顺着声音跑到村西的苞米地,看见草窠里裹着个破棉袄的婴儿。 婴儿脸冻得发紫,连哭都哭不出声。 “这娃、怕是熬不过今晚。“ 路过的村民摇头叹息。 董栋小却把孩子抱起来,用自己的棉大衣裹住,往家跑。 他把孩子放在火堆旁,撕开棉袄,取出仅剩的半袋小米,熬成稀粥,一勺一勺喂进孩子嘴里。 婴儿的喉咙动了动,发出哭声。 那声音,让他想起自己夭折的小儿子,心口突然揪得慌。 “就叫永在吧。” 董栋小摸着孩子的头,“希望你永远在我身边。” 那时候,他的家早空了。 但是为了养活这个小生命,他卖了唯一的猪,换了奶粉和煤球。 卖了旧衣柜,买了药罐子。 老母亲的棺材本,都拿出来给孩子买了小棉裤。 村民说他:“你疯了,为了个野娃,搭上自己的命?” 董栋小不吱声,只是每晚抱着孩子熬粥,孩子一哭,他就背着走一夜,像当年哄自己的儿子那样。 董永在两岁那年,董栋小开始教他认字。 他自己识字不多,就从镇上废品站捡旧报纸,用铅笔在上面画圈,教“人”字要站直,“山”字要稳当。 夜里点着煤油灯,他抱着孩子念:“人、山、水、火。” 这孩子也聪明,学的飞快,没多久就能用树枝在地上写自己的名字。 六岁上小学,董永在的书包是用董栋小的旧工装改的。 学校在村头,学费是董栋小打了两个月短工。 在砖厂扛水泥,手磨出的泡破了又结,才挣来的。 董永在很懂事,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烧火做饭,然后背着书包跑六公里到学校。 作业本是捡来的废本子,他翻过来,在背面一笔一划写作业。 董栋小发现后,连夜去镇上干苦力,挣了五块钱,买了沓新本子和铅笔,塞进孩子书包:“咱永在,要用新本子写字。” 初中要住校,家离学校六公里。 董栋小用旧棉花塞进布鞋底,做了双厚棉鞋:“冬天雪大,别冻着脚。” 常年累月不停歇的重活儿,压垮了他的身子,开始犯头晕。 有天在工地晕倒,工友抬回家,董永在知道情况后,连忙从学校赶回来,守了整夜。 第二天天亮,董栋小醒来看见桌上留着馍片,和一张写满字的纸:“爸,我一定考上高中。” 董永在也确实没让董栋小失望。 中考考进县重点,高考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毕业那年,又考进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 大学四年,他靠助学金和奖学金生活,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钱。 每次放假回家,他都给董栋小买新衣服,给老母亲买营养品。 董栋小的老母亲临终前,拉着董永在的手说:“你爹把你捡回来,是积了大德。” 2007年,董永在博士毕业,第一件事就是接董栋小去呼和浩特。 他租了间小房,添了新电视、新沙发,还买了一台收音机。 董栋小爱听戏,他特意调了内蒙古评剧频道。 董栋小牙口不好,董永在就把饭煮得软烂,每天先给父亲盛好碗,再自己动筷。 后来董永在被调到北京军事科学院,工作忙,但他坚持把董栋小带在身边。 每天五点起床,给父亲准备早餐,出门前确认药盒和热水壶就位。 下班回家,陪父亲看电视、聊戏曲,周末推着轮椅去公园晒太阳。 有人劝他请护工,他摇头:“我爹养我长大,我要亲自照顾。” 2019年,北京,董永在推着董栋小在军事科学院的院子里散步。 董栋小摸着儿子肩上的少将军衔,嘴角扯出一点笑。 四十年前,他在地里捡了个快冻死的娃。 四十年后,这个娃成了能扛事儿的博士,成了他的“拐棍”。 董永在蹲下来,耐心的帮父亲理了理衣领:“爸,明天我带你去看京剧。” 董栋小点头,眼里泛着光。 村里的人提起他们的故事,总说“没血缘,比血缘还亲”。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亲人? 不过是一个人在绝望里递出的手,另一个人用一辈子,把那只手捂热了。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 2022年2月15日 关于“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
朋友她妹妹因为诈骗别人20多万,判了三年,进去了。她妹妹没进去之前,身高1米6
【65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