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宣布了   10月8号,乌克兰议会通过了一项新决议,内容很明确:在当前这个

史之必然 2025-10-11 10:10:29

乌克兰宣布了   10月8号,乌克兰议会通过了一项新决议,内容很明确:在当前这个特殊阶段,从村里的议会到州一级的机构,不管是村长还是市长,所有地方工作人员都得留在岗位上,确保地方的日常服务不中断。   这可不是第一次这么要求了,算下来已经是冲突开始后的第16次延长相关规定,最近一次直接续到了11月5号。外人看着可能觉得是多此一举,可对乌克兰老百姓来说,这道命令比前线的捷报还实在——毕竟导弹炸不到的日子里,能用上电、喝上热水、拿到救命药,才是真的能活下去的底气。   眼瞅着冬天就要来了,这事儿变得更紧急。俄军最近总盯着能源设施炸,波尔塔瓦那个"能源粮仓"被炸得停了产,全国的天然气产能一下掉了四成多,想过冬光买天然气就得花30亿美元,还得靠借贷款才凑得出来。   这时候要是基层没人管,麻烦可就大了。就说哈尔科夫郊区的村子,上个月输气管道被炸断,村长带着两个技术员蹲在雪地里修了三天,总算接上了半条线,至少能保证老人家里的暖气不彻底凉透。要是村长走了,村里二十多户独居老人,可能真得裹着棉袄过冬了。   而且这几年人力流失太严重,光2023到2025年,就有超过10万年轻男人偷偷跑出去躲兵役,城里的企业缺人,乡下的办事点更没人手。以前一个乡镇民政办有五个人,现在就剩两个人还在撑着,既要给士兵家属发补助,又要登记伤亡信息,还得帮老百姓办身份证明。   要是这俩人再离岗,这些事就全没人管了——有个村子之前民政干事去了前线,结果三位老人的养老金拖了两个月没发,最后还是邻村的干事帮忙跑腿才补上。   日常的鸡毛蒜皮,在战时全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基辅旁边的小镇,上个月超市里的蜡烛和应急灯被抢空,物价涨得厉害,一罐液化气的价格是去年的三倍,还得排三小时队才能买到。   镇长没走,天天盯着物资车,跟市里协调来了两车应急食品,又联系志愿者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货上门。老百姓看着镇长天天在镇政府门口守着,心里就踏实多了,没人再慌着抢东西。要是镇长也不在,镇里指不定乱成什么样。   还有水电抢修这种急活儿,更离不了基层工作人员盯着。赫尔松州有个县城,上个月炸断了水管,市长亲自联系维修队,又挨家挨户统计谁家断水,安排消防车送水上门。   维修队白天怕被炸,只能晚上干活,市长就跟着守在工地,给工人送热汤。花了四天修好水管的时候,老百姓在门口放鞭炮,不是庆祝水管通了,是庆祝"有人管我们"。这种安稳劲儿,比任何口号都管用。   乌克兰这么坚持让基层留人,其实是摸透了一个理儿:国家再难,只要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下去,就垮不了。前线的士兵在打仗,要是知道家里的老人有人送药、孩子有地方上学,心里也能踏实点。有个从顿涅茨克前线回来探亲的士兵说,他最怕的不是打仗,是打电话回家没人接,后来知道村长每天都去看他独居的母亲,才敢在前线安心拼。   这道留岗令也藏着应对冬天的打算。11月5号到期的时候,正好是冬天最冷的开始,到时候肯定还得延长。基层人员提前熟悉了物资分发、设施抢修的流程,真等大雪封路、能源更紧张的时候,就能立马顶上。敖德萨州已经开始让村长统计需要取暖设备的家庭,就是怕到时候手忙脚乱,这都是提前留人的好处。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基层人员不想休息吗?肯定想,但他们心里清楚自己的位置多重要。有个女村长接受采访时说,她老公在前线打仗,她守着村子,就是替老公守着家,守着村里的乡亲。这种互相支撑的劲儿,才是一个国家最难被打垮的东西。   说到底,这第16次延长的留岗令,不是什么强硬的命令,更像给老百姓的一颗定心丸。导弹能炸坏房子、炸断管道,却炸不垮有人守着的基层岗位。只要村长还在村里转、市长还在城里忙,水电能通、物资能到、求助有人应,老百姓就知道日子还能熬过去,国家就还有根。这根扎在基层的泥土里,扎在老百姓的日子里,比任何堡垒都坚固。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史之必然

史之必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