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之后,想娶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妾,便给妻子卓文君写了封13个字的书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然而,当司马相如看了卓文君的回信后,就再也不敢提纳妾的事了。 公元前118年,未央宫里,司马相如正握着一封墨迹未干的信。 信上只有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他望着案头摊开的《上林赋》草稿,想起当年卓文君在临邛酒垆前褪去华服卖酒的模样,忽然不确定,这封试探的信,会不会让眼前这个曾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彻底寒了心。 司马相如的发迹,始于一曲《凤求凰》。 他原本只是蜀郡成都的穷书生,因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却屡试不第,只能在卓王孙府上做客。 那日宴会上,他弹奏一首《凤求凰》,直接吸引住了帘后的卓文君。 这个十七岁的新寡千金,早因读他的《子虚赋》入了迷。 此刻隔着珠帘,便认定了“此生非君不嫁”。 卓王孙嫌司马相如“无官无财”,死活不允这门亲事。 卓文君却连夜收拾细软,翻后墙与司马相如私奔。 两人绕道丹棱老峨山,在“成都南来第一峰”下种了两棵树。 后来那树长得枝桠交缠,被当地人唤作“鸳鸯树”。 他们在临邛卖车马、开酒铺,卓文君褪去绫罗,系上粗布围裙站在酒垆前,司马相如穿短裤涤器,手上沾着酒渍也笑得坦然。 卓王孙最终妥协,分了百名家奴、百万钱。 这段“富家女嫁穷书生”的姻缘,成了蜀郡茶余饭后的传奇。 然而,他命运的转折,始于汉武帝读到《子虚赋》。 “朕读此赋,恨不与相如同时!” 汉武帝的金口一开,司马相如从“卖酒郎”跃升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修西南夷道,风光无限。 他住在长安的豪宅里,身边多了歌姬舞女,渐渐少了归家的念头。 史料记载,他相中了茂陵一位美貌女子,想纳为妾。 可卓文君怎么办? 那个曾陪他在酒垆前数酒坛的妻子,那个为他写下“愿得一心人”的女子,他终究说不出口。 于是,他写了那封十三字信,寄回临邛。 数字从一到万,独独缺了“亿”。 “亿”通“忆”,他赌卓文君会懂,往日的回忆,他已不愿再提。 卓文君收到信的那日,正在院中晒药。 仆人递来信笺时,她的手顿了顿。 十三个数字,她逐个数过:“一、二、三...千、万。” 没有“亿”。 她忽然想起那年老峨山的鸳鸯树,想起酒垆前他为她擦去脸上酒渍的指腹,想起他在未央宫受封时,信里夹着的那朵干枯的茱萸。 悲愤涌上来,她提笔写下《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字字泣血,却又带着决绝的清醒。 她又作《怨郎诗》,将数字嵌进诗句:“一别之后,二地相悬,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些诗中没有哭闹,只有被辜负的委屈,和对“一心人”的最后期待。 当司马相如收到《白头吟》时,正在书房校订《上林赋》。 读到“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他的手一抖。 想起当年卓文君私奔时的决绝,想起她在酒垆前冻红的双手,想起她为他生儿育女的辛劳。 他忽然明白,自己想要的“亿”,从来不是新欢,而是与眼前人共数的岁月。 他连夜写回信,只说:“我错了。” 没有辩解,没有推诿。 卓文君收到信,将《白头吟》和《怨郎诗》收进木匣,从此再未提过那封十三字信。 两人相守至终老,司马相如因糖尿病于公元前117年离世,卓文君次年深秋随他而去,合葬于临邛。 卓文君的故事,从来不是“才子佳人”的俗套。 她是敢私奔的千金,是愿卖酒的妻子,是用《白头吟》守护尊严的才女。 那封十三字信,没有拆散他们,反而让司马相如看清。 真正的“亿”,是共苦时的扶持,是富贵中的珍惜。 如今,老峨山的鸳鸯树仍在,临邛的酒垆遗址前,总有人低吟“愿得一心人”。 卓文君用才情与决绝告诉我们,爱情里最珍贵的,不是“一生一世”的誓言,而是“白头不相离”的坚守。 哪怕曾面对背叛,也要守住内心的底线。 哪怕岁月流逝,也要让对方记得,你曾是那个为他褪去华服、站在酒垆前的女子。 主要信源:(中国少年国学院——民间故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之后,想娶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妾,便给妻子卓文君写了封13个字的
炎左吖吖
2025-10-11 10:53: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