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在中国仁爱礁9000多天的菲律宾军舰,已经不可能拖走了。一艘二战时期的破船,怎么就在仁爱礁趴了几十年,成了谁都动不了的烫手山芋?这艘叫“马德雷山号”的老登陆舰,在珊瑚礁上已经锈了超过九千天,简直是个奇迹 菲律宾海军在1999年5月9日深夜将“马德雷山号”伪装成渔船,驶向仁爱礁西北侧。到达后故意减速,让船底卡在浅滩。这是政府为宣示主权而计划的行动,当时称技术故障,但实为建立南海据点。这艘舰194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造,原为LST-542级坦克登陆舰,参与太平洋战役,运补到恩尼威托克和冲绳。战后1946年退役,1966年重启服役于越南战争,作为浮动基地支持巡逻艇。1970年转给南越海军,1975年西贡陷落后载3000难民逃到苏比克湾。1976年移交菲律宾海军,先名“杜马加特号”,后改“马德雷山号”。 从“马德雷山号”的履历能清晰看出,它的存在本就与地缘博弈紧密绑定,而非单纯的军事装备。1944年正值太平洋战争关键阶段,LST-542级坦克登陆舰的核心价值是为前线输送重型装备,“马德雷山号”当年在恩尼威托克和冲绳的运补任务,本质是美军“跳岛战术”中的后勤环节,这也为它后来成为“移动据点”埋下了功能伏笔。 1966年美军将其重新启用投入越南战争,此时它的角色从“运输舰”转向“浮动基地”,这种功能转变恰好反映了局部战争中装备用途的灵活调整——由于越南战场河道密布,传统岸基基地难以覆盖,这类吃水浅、甲板开阔的登陆舰,既能停靠小型巡逻艇,又能储存物资,成为当时特种作战的重要支撑。 1970年美军将其转给南越海军,背后是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东南亚盟友的军事扶持;1975年西贡陷落时,它载着3000难民逃往苏比克湾,又见证了政权更迭中普通民众的流离失所。这些经历让这艘军舰不再只是钢铁构造,更成了二战后东南亚地缘变迁的“活档案”。 1976年移交菲律宾后,它先被命名“杜马加特号”,后更名“马德雷山号”,两次改名虽未改变其老旧本质,却暗含菲律宾对装备主权的宣示意图。直到1999年,菲律宾政府选择用“故意搁浅”的方式将其固定在仁爱礁,这一行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延续了其利用老旧装备实现“低成本占礁”的策略——相较于派遣新舰长期驻守,一艘即将报废的登陆舰既能减少维护成本,又能以“技术故障”为借口规避直接冲突。 如今9000多天过去,“马德雷山号”的船体已严重锈蚀,甲板多处塌陷,舰体内部甚至滋生了大量海洋生物。菲律宾虽偶尔通过小型船只向舰上驻守人员运送食品和淡水,但这些补给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无法阻止军舰走向报废。中国始终保持克制,坚持通过外交渠道协商解决争议,既维护了主权,也为地区和平稳定留出了空间。 从历史维度看,“马德雷山号”的搁浅事件,本质是冷战后地区力量格局调整的缩影。一艘服役超半个世纪的老舰,之所以能成为争议焦点,背后是多方利益的交织。但无论局势如何变化,尊重历史事实、遵守国际法准则,始终是解决争议的根本路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赖在中国仁爱礁9000多天的菲律宾军舰,已经不可能拖走了。一艘二战时期的破船,怎
微笑着前行
2025-10-11 11:26:15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