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美国脱钩的目的是,通过脱钩,打垮中国高科技企业,然后再用刚印出来热腾腾的美元,收购中国高科技企业,从而达到控制中国高科技的发展,然后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就可以十倍百倍的价格卖给中国。所以美国的脱钩是手段,而非目的。 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围堵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从2018年左右开始逐步升级的,那时候,贸易摩擦刚起火,美国先是针对企业下手,限制它们获取美国芯片和技术。 起初,大家以为这只是贸易战的延伸,但很快,美国就把矛头直指核心领域: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这些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精心挑选的咽喉要道,为什么?因为这些技术掌控了未来经济命脉,谁掌握了,就能主导全球标准和市场规则。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却残酷:他们看到中国在这些领域追得太快了,2000年时,中美科技生态几乎是平行线,中国专利很少引用美国的东西,那时候中国还处在追赶阶段。 但加入世贸组织后,整合加速,到2019年,中国在无人机和5G等新兴领域已经反超,甚至专利引用率显示出领先迹象。 这让美国警铃大作,想想看,一个原本依赖进口技术的国家,突然在电动车电池和AI算法上领先,这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对他们百年霸权的威胁。 于是,美国开始用政策工具筑墙。实体清单制度成了杀手锏,把中兴、海康威视等上百家企业拉进去,禁止它们买美国设备或软件。 这种封锁让中国企业短期内损失了上千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更狠的是,它逼迫中国从零起步重塑产业链。 依我看,美国不是真想让中国彻底瘫痪,那样他们自己也疼——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科技消费市场,苹果、英伟达的收入有一半靠这儿。 美国的真意图,是通过脱钩制造不对称压力:先切断中国企业的氧气管,让它们在资金链和人才流失中挣扎,然后在美国印钞机嗡嗡转动时,低价捡漏。 但中国也不是被动挨打,中国在回应上越来越有韧性,国家层面的“双循环”战略,不是空谈:它强调内需驱动,同时加速“一带一路”科技出口。 俄罗斯和中东国家现在开始用中国企业的5G基站,非洲的太阳能项目用中国电池,这分散了风险,也反过来挤压美国的全球份额。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基础研究上发力,量子通信领域,中国专利占比全球40%,领先美国10个百分点。 美国脱钩的副作用,是逼出了中国更强的自主创新,短期痛,长期可能让中美差距拉大——但方向反了,是中国在某些赛道超车。 美国脱钩的最终目的,不是隔离,而是重塑规则,让美国永保高位,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被打压后,美国用新鲜美元收购,控制发展脉络,然后高价输出产品。 这套链条,环环相扣,冷血却高效,但它忽略了一个变量:中国不会坐以待毙,未来五年,谁主导AI标准,谁就定调全球经济。 你怎么看这场科技拉锯战?是美国稳赢,还是中国逆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