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消失未必是一件坏事。 这片仅365平方公里的土地挤

风云史迹 2025-10-11 11:52:12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消失未必是一件坏事。 这片仅365平方公里的土地挤着超230万人口,密度居全球前列,先天资源紧张已够棘手,更致命的是它早已丧失文明存续的核心——自我造血能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3年报告,加沙农业产值仅占经济总量10%,近90%耕地因灌溉失修、管理混乱荒废,本地农产品连5%的粮食需求都满足不了,剩下的95%全靠国际援助与以色列人道主义通道输入,相当于把“靠别人喂饭”当成了生存基础。 这里的生存模式更陷入一种难破的“惰性循环”。民众似乎早已习惯将救济视作常态,国际社会送抵的粮食、药品前脚卸下,后脚就成了日常消耗,鲜少有人想着用这些资源起步,恢复生产或学习技能。 数据显示,加沙生育率常年维持在4.5左右,是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不少家庭靠多子女争取更多援助配额,却无力提供基本教育。 当地适龄儿童辍学率超30%,多数青少年没文化、没技能,成年后要么窝家靠救济度日,要么被极端思想裹挟,完全脱离现代文明的生产体系,成了文明进步里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 这片土地的管理者,更让“自强”成了空谈。早年间阿拉法特顶着“巴勒斯坦民族领袖”光环,游走国际争取援助,可瑞士银行2004年曝光的调查显示,他名下秘密账户至少有13亿美元。 这些本应用于建学校、修工厂的资金,一部分成了他和家人的奢侈品开销——妻子苏哈在巴黎的公寓月租金就达2万美元,另一部分则投入私人商业。而加沙难民营的孩子,四成长期营养不良,连干净饮用水都成了奢望。 更讽刺的是,无论阿拉法特时代还是后来哈马斯掌权,从未拿出过一份可行的建国规划:他们比谁都清楚,一旦建国,“苦难叙事”的招牌失效,国际援助可能中断,习惯依赖的民众根本撑不起一个独立国家的运转,“不建国”反倒成了他们维持既得利益的手段。 加沙的经济,早已是一滩扶不起的烂泥。这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仅存的几十家企业多是低端食品加工厂或手工纺织作坊,原材料要从以色列进口,产品也得靠以色列市场消化,产业链从头到尾被人掐着脖子。 国际援助也渐渐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2020至2022年,欧盟单给加沙的援助就超12亿欧元,美国、沙特等国先后投入数十亿美元,可这些资金要么被当地武装截留买武器,要么在层层贪腐中流失,真正到民众手里的不足三成。 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自己动手”拼出来的。二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靠民众双手重建繁荣;韩国、新加坡曾是贫困国,靠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跻身发达行列。 可加沙呢?它没有发展生产的意愿,也没有推动进步的能力,反而成了文明发展的“病灶”:消耗全球资源却无半点正向贡献,还滋生极端思想,拖累周边稳定。 这样的加沙,即便从地图上消失,对人类文明向前的大趋势而言,未必是损失。 它的存在,本就背离了“文明”的内核——文明不该是靠救济苟活的惰性,不该是拿苦难换援助的投机,更不该是管理者中饱私囊的工具。

0 阅读:50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45

用户11xxx45

2
2025-10-11 12:32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作揖][作揖][作揖][作揖]

用户15xxx64

用户15xxx64

1
2025-10-11 12:55

让加沙消失是最简单的,几科核弹,加沙几百万人,就没了,多简单的事。你来实行吧。

用户10xxx88

用户10xxx88

1
2025-10-11 13:14

每天都被打,你让他怎么发展经济?

猜你喜欢

风云史迹

风云史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