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重点军工企业视察活动中发生的泄密事件引发高度警惕——当地电视台记者在企业

落笔花 2025-10-11 12:03:38

近期,某重点军工企业视察活动中发生的泄密事件引发高度警惕——当地电视台记者在企业明确告知“部分场景涉密禁止拍摄”的情况下,仍违规录制尚处保密状态的新型武器装备外形,相关画面经电视播出后被境内外网站迅速转载,造成严重后果,涉事记者及电视台审核责任人已被严肃处理。 这一事件的危害远超“违规操作”范畴。境外情报机构擅长通过武器外形细节破解核心信息:从轮廓可反推设计思路,从天线位置、排气口形状能推测雷达频段、动力系统等关键参数,甚至通过画面拼接还原部署规律。这种“公开渠道窃密”会直接削弱装备的战略突袭优势,让潜在对手得以提前研发反制手段,耗费巨大成本的科研成果可能因此失去保密价值。 事件暴露出多重漏洞:记者为追求新闻“亮点”漠视保密规定,电视台未执行“先审查后发布”的核心制度,从采访到播出的全流程保密把关形同虚设。这并非个例,此前曾有涉密单位宣传干部擅自提供机密文件、编辑为求“原创性”引用敏感内容,最终导致信息全网扩散的类似案件。 法律层面,此类行为已触碰多条红线。《军事设施保护法》明确禁止对军事禁区非法摄影摄像,《保守国家秘密法》要求涉密信息必须经严格审批方可公开,而《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此次涉事记者被停职调查、审核负责人受政务处分,正是法律刚性的直接体现。 事件更敲响全民保密警钟:境外势力始终紧盯公开信息中的敏感线索,一张照片、一段视频都可能成为“情报拼图”的关键碎片。从采访环节的主动规避,到审核环节的技术筛查,再到全员保密意识的强化,任何一环都不能松懈。毕竟,保密防线的失守没有“无意”之说,国家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0 阅读:1
落笔花

落笔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