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泽连斯基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1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俄罗斯向乌克兰多地能源设施发射超过450架无人机和30枚导弹,造成9个地区大规模断电。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针对国家命脉的“系统性瘫痪战”。从扎波罗热到利沃夫,发电厂、变电站、天然气枢纽接连被毁。乌军方通报称,此次袭击中俄军共投入近500件空中武器,尽管防空部队宣称拦截了420个目标,但仍有数十架无人机和多枚导弹突破防线,精准命中关键设施。 俄军的战术已悄然进化。过去依赖高成本导弹的打击,如今被“沙赫德”“非洲菊”等自杀式无人机取代。这些单价仅2万美元的“空中炸弹”,能携带50公斤炸药,精准摧毁变压器,成本极低却破坏力惊人。 更致命的是“蜂群战术”——数百架无人机同时升空,形成电磁干扰和雷达过载,迫使乌方防空系统在短时间内耗尽拦截弹。一位乌军退役技术官在社交平台透露:“我们的‘爱国者’系统就像消防员,面对一场同时起火百处的森林大火,根本救不过来。” 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俄军对乌能源设施的袭击次数飙升至**单月210次**,远超去年月均水平,其中**85%由无人机执行**。这种“蚂蚁吞象”的消耗战,正在瓦解乌克兰的防空神话。 能源设施的损毁,直接转化为民生灾难。乌克兰能源部承认,**全国60%的天然气产能已瘫痪**,为维持冬季供暖,必须紧急进口**44亿立方米天然气**,耗资超20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乌克兰作为全球葵花籽油主要出口国,因停电导致加工厂停产,国际食用油价格已攀升至**十年新高**。非洲多国面临粮食与能源双重压力,有评论称:“基辅的变电站被炸,却让非洲主妇买不起一桶油。” 一位利沃夫居民在视频中哽咽:“零下五度,老人靠电热毯活着,现在电没了,我们只能烧家具取暖。”这场战争,早已不只是前线士兵的战斗,而是全民在寒风中的挣扎。 但乌克兰并非坐以待毙。10月6日,乌军无人机深入俄腹地,突袭**秋明州炼油厂**,导致俄成品油产量暴跌40%;10月1日,**伏尔加格勒炼油厂**也遭重创,出口骤降35%。 为填补缺口,俄罗斯罕见地从中国**进口90万吨汽油**——这是苏联解体34年来首次大规模进口成品油。这场“能源互殴”让战争逻辑彻底改变:**你炸我的电厂,我断你的油路**,双方都在打对方的七寸。 网友“地缘观察”评论:“现代战争不再拼坦克数量,而是拼谁的电网更扛揍,谁的炼油厂更隐蔽。” 这场能源战已波及全球。欧洲天然气基准价TTF在一周内**暴涨23%**,德国、意大利等国被迫提前启用冬季储备。国际能源署警告:若乌克兰能源系统持续崩溃,整个欧洲的能源安全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援乌态度分化。美国虽已交付300套“爱国者”系统,但面对饱和攻击,拦截效率持续下降。F-16战机在10月8日的拦截中,仅击落154架无人机,而同期183架来袭中,149架成功命中——**再先进的装备,也难敌数量碾压**。 这场袭击的时间点极具象征意义——**恰逢2022年俄乌首次能源打击三周年**。有分析认为,俄军此举意在复制二战时期“摧毁工业心脏”的战术,通过削弱民生动摇抵抗意志。 但也有观点指出,这恰恰暴露了俄军在正面战场的乏力。当战线僵持,打击后方成为唯一施压手段。乌克兰内部也因此出现分歧:部分官员主张以冻结核设施为条件换取援助,而泽连斯基坚持“**不向黑暗屈服**”。 当无人机划破夜空,炸毁的不只是电网,更是人们对和平的最后期待。这场“能源战”没有英雄,只有平民在寒风中等待供电,医院在备用电源下维持运转,孩子们在烛光中写作业。 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战场上,而在谈判桌上。毕竟,**点亮一盏灯的成本,永远低于摧毁一座电站的代价**。当冬天真正来临,愿两国领导人能听见风雪中那句无声的呐喊:**我们需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温暖**。
快讯!快讯! 泽连斯基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1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好学百灵鸟
2025-10-11 13:10:26
0
阅读:112
hzhz1017
我也没看见乌克兰民众抗议政府和游行呀这种民众受苦也叫活该!